近日,河南省新縣縣委宣傳部證實,該縣計生委主任郭世忠的個人三等功等榮譽稱號已被撤銷。十幾天前,郭世忠在該縣一娛樂城內(nèi)飲酒猝死后,該縣追授其榮譽稱號,并號召干群向其學習。新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光明昨日回答稱:“我們的工作太草率、不謹慎,他(郭世忠)的死亡地點畢竟不太適合。”(《新文化報》3月14日消息)
郭世忠事件爆發(fā)后,輿論嘩然,新縣的領導感到壓力巨大,才出此“上策”。撤銷了“三等功”,這大概算得上是媒體一次成功的對“橫恩”的阻擊。
“橫恩”者,意思是:不該給予的“恩惠”。跟“橫財”之“橫”大概同屬一類,都有些“不義”的味道。該“反映意見”的,就得有所表示,不能因為人家稱贊你是謙謙君子,就像煞有介事“宰相肚里能撐船”。
“橫恩”不絕,就難以體現(xiàn)公正、公平。阻擊“橫恩”,即使不能改變結(jié)果,也是對“謬賞”的抗爭,也得讓自以為是的人物感到棘手?!皺M恩”不絕,反腐敗就不可能徹底,人心就不平。
從這點不妨可以說得遠一些。宋代靖康元年,金軍圍攻汴京,張邦昌時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投降。汴京淪陷后,金軍脅迫立異姓為皇帝,選中了張邦昌,號“大楚”。他當了四十幾天的“陛下”,金軍退兵后,張邦昌“降手書請元祐皇后垂簾聽政,退偽位”。后來據(jù)說因為跟華國靖恭夫人有染,被賜死。
他死了以后,可能是曾陪著趙構在金國當過人質(zhì),故而皇上念其舊情而下旨:“月賜其家錢十萬,于所在州核定支付?!碑敃r的廣東漕運史曾幾聞訊后非常生氣,立即上奏:張邦昌已經(jīng)死了,其家屬按法當被滿門抄斬,現(xiàn)在讓他們這樣活著已是不錯了,“乃加橫恩如此,不知朝廷何以待伏節(jié)死事之家?”“叛臣”與“為國家殉難而死的忠義之士”的待遇應該有天壤之別,叛臣的家屬無“橫草之功”,卻要政府每月供給“錢十萬”,自然會激起公憤。宋高宗是個機靈鬼,仔細一想,立刻順臺階而下,“詔自今勿與”。后來,有史家言:這次阻擊“橫恩”的成功,首先是曾幾本身過得硬。
《宋史》里說:曾幾在廣東做了好多年的官,“家無南物,人稱其廉”,批評荒唐及謬誤,就無須色厲內(nèi)荏閃閃爍爍。其次是得民心。僅僅為了與死鬼張邦昌作對,而去得罪“上級”,這是劃不來的,也沒有多大的意思。阻擊的關鍵是維護賞罰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則。盡管還算不上是對“人治”的挑戰(zhàn),但是曾幾的勇氣是驚人的,“皇帝下旨也不行!錯了的也得推倒重來。”這樣的“逆鱗”之舉,可有些“實事求是”的精神?
曾幾和宋高宗趙構都是我們和“領導”的鏡子。妄施謬賞,勢必怨聲載道。宋高宗倒能見風使舵,即使是極不情愿的“糾正”,因為“糾正”得比較痛快,也少招致些譏諷唾罵,于是便賺了點小小的“納諫從善”的“美名”。這一點,有些“領導”同志皆無師自通。
客觀地講,在目前的不少地方還真難鏟除令人扼腕的亂加“橫恩”。我們對“橫恩”的阻擊,當然客氣不得。對于“謬賞”就需要較真,當應如曾幾一樣“逆鱗”時,也該毫不退縮?!?/p>
圖:季平 編輯: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