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吃下食物,是先要經(jīng)過口腔和柔軟的食管,然后進入消化道最寬大部分——胃,胃是人體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圖甲、乙),它能蠕動,把食物磨爛。
它分泌的胃液,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可殺死食物中的細菌,使富含纖維的食物變得很柔軟,還能增強胃蛋白酶的作用;胃蛋白酶能把食物中的蛋白質(zhì)分解成便于人體吸收的氨基酸。
既然胃液的消化能力如此強勁,那么它為何沒有在消化食物的同時,把自己也消化掉呢?原來,胃的內(nèi)壁擁有能夠抵抗胃液“進攻”的五道天然防線。
胃壁用來抵擋胃液進攻的第一道防線是胃壁上覆蓋著的一層約500微米(1微米=米)厚的黏液。覆蓋在胃壁上的這層黏液是由特殊的胃黏膜細胞分泌的,它能夠阻止蛋白酶和鹽酸與胃壁接觸,還能保護胃表面不被堅硬食物損傷。這種黏液還是一種堿性的抗酸物質(zhì),抗酸物質(zhì)能中和酸,可以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和腐蝕作用。胃的第二道防線是胃壁上長著的一層富含脂肪的特殊保護膜。如果說胃黏膜細胞分泌的黏液像一塊盾牌的話,那么這層保護膜就像是給胃穿上了一層貼身鎧甲。有了這層特殊保護膜,胃壁細胞自身也就具有了阻止消化物質(zhì)進入的能力。由于胃壁細胞之間聯(lián)系十分緊密,消化酶和鹽酸不可能在胃細胞之間擴散,這便構(gòu)成了阻擋胃液消化和腐蝕的第三道防線。胃的第四道防線是胃壁細胞的自我“修復(fù)”功能。據(jù)估計胃細胞每兩三天便更新一次,這就使胃壁表面受損部分能夠很快得到愈合。作為最后一道防線,胃壁上密布的血管,能迅速過濾和消除滲透進來的酸。
雖然胃的自我保護防線十分嚴密,但也絕非固若金湯,無隙可擊。胃的所有這些保護手段只能對付少量透過黏液層的消化分子。如果黏液層受到破壞(例如被某種病菌感染),這種保護就會出現(xiàn)破綻。胃壁一旦暴露,便很容易受到酸和酶的侵害,從而導(dǎo)致發(fā)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胃炎。胃炎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時間一長,胃就會穿孔。因此,我們平時一定要合理地均衡飲食,并且注意飲食衛(wèi)生,好好地愛護我們的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