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秦始皇》中,王立群"/>
在秦王嬴政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中,李斯功不可沒。這個來自楚國上蔡閭巷中的小人物,是如何登上秦國政治舞臺的呢?在《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中,王立群讀為您做了解讀。本文摘自該書,有刪節(jié)。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王立群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11
定價:26.00元
領悟“倉中鼠”入秦露鋒芒
在逼迫呂不韋飲鴆自殺之后,秦王嬴政選取的主要助手是李斯。
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輕時曾經在郡里做個小吏。
有一次,李斯上廁所,看見廁所里的老鼠吃得很差,而且一看見人和狗就嚇得狼狽逃竄。后來,李斯到官府的糧倉里,看見倉里的老鼠,住大房子,沒有驚擾,吃得好,住得好,于是,大生感慨:一個人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像老鼠一樣,關鍵看他在什么平臺上。
這就是李斯非常有名的“老鼠哲學”。倉中鼠的理想,顯露了李斯不甘貧賤、一心向上爬的愿望。不少學者指出,李斯的“老鼠哲學”是自私哲學,確實非常正確。但是,李斯的“老鼠哲學”并非全無道理,平臺對于實現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確實非常重要。這是李斯對人生的有效領悟。
“倉中鼠”的理想使李斯不再甘當一個小吏,他想干出一番事業(yè)來。李斯辭去官職,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宣講孔子的學說,但是,他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fā),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改造。荀子的思想比較接近法家主張,主要研究如何治理國家,即所謂的“帝王之術”。
李斯學成之后,反復思考應該到哪個國家才能干出一番事業(yè)。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其他各國也在走下坡路,而秦國在西邊正蓄勢待發(fā),他決定到秦國去。臨行之前,荀卿問李斯為什么要到秦國去,李斯回答:干事業(yè)都有一個時機問題,現在各國爭雄,正是立功成名的大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統(tǒng)一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場。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一個人總處于卑賤窮困的地位,只能遭人恥笑。這是李斯對人生意義及榮辱問題的總看法,是他日后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與歸宿,是他積極進取、乘時建功的動力,也是他日后陷入罪惡淵藪的源起。不愛名利,無所作為,不是讀書人的想法。所以,李斯告別了老師,到秦國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李斯準備入秦之時,正是秦莊襄王子楚時期,強秦統(tǒng)一天下的大勢已日趨顯明。李斯選擇入秦,顯示了李斯對戰(zhàn)國后期天下大勢的敏銳判斷。
但是,李斯來到秦國時,正好趕上莊襄王去世,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成了秦王。
李斯剛到秦國,嬴政年幼而沒有接管權力。權力在王太后趙姬和呂不韋手中。所以,精明的李斯立即投奔呂不韋,做了呂不韋的門客。此時的呂不韋已是相國兼仲父,地位如日中天。李斯是有才之士,一個人懷才就像懷孕一樣,最終是無法隱瞞得住的。所以,李斯很快被呂不韋發(fā)現、重視,提升為郎(侍從),并因此得到了接觸秦王嬴政的機會。
一次,他對嬴政說:凡是干成事業(yè)的人,都必須抓住時機。秦穆公時秦國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力量一天天衰落,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zhàn)爭,秦國這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眼下是完成帝業(yè)、統(tǒng)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的這番見解得到了嬴政的賞識,被提拔為長史。
第二次見到秦王嬴政的時候,李斯又提了一個建議,他說,秦國對六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要兩手并用,一方面要使用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惜金錢,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關系。就是一方面用兵,一方面用錢,用這兩種武器對六國雙管齊下。這種策略有點像現代美國慣常使用的“大棒加胡蘿卜”政策。嬴政采納了他的意見,而且很奏效。這樣,李斯又被嬴政從長史提拔為客卿(六國之人在秦擔任的高級顧問)。
但是,天有不測風云,正當身為客卿、意氣風發(fā)的李斯要大展宏圖之時,遭遇了驅逐門事件。
緣起鄭國渠秦王逐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秦王嬴政突然下令,驅逐所有在秦的六國之人。秦王嬴政的逐客令來勢兇猛,一時間,在秦國的六國人士紛紛逃離秦國。
秦國自穆公以來,一直注重網羅天下人才,為什么剛剛掌權的秦王嬴政突然下令驅逐六國人士呢?
原來秦王嬴政的逐客令和一個國家有關。這個國家是韓國。
韓國和秦國相鄰,位置在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因此,它注定是阻擋秦國東擴的第一道防線。所以,秦國從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遠交近攻”的統(tǒng)一六國總方略之后,韓國不斷受到秦國的蠶食,國土面積不斷縮水。
瀕臨絕境的韓國想到了一個消耗秦國國力的辦法,就是讓秦國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于是,他們派出了一個間諜,到秦國來誘使秦國興修大型水利工程。
這個間諜是誰呢?他的名字也比較有意思,叫鄭國。韓國為什么選鄭國到秦國當間諜呢?因為鄭國是一位極其高明的水利專家,他的施工設計合理,修好后的鄭國渠可以成為秦國富農政策的一項基礎工程,是一件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大好事,對于秦王很有吸引力。
秦王嬴政因此動了心,同意修建這條三百多里長的水渠。這條水渠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鄭國渠”。
但是,正當鄭國渠修建得如火如荼時,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了。秦王嬴政聽說鄭國是個韓國間諜,勃然大怒,要殺鄭國。不過,鄭國非常坦然地對嬴政說,我開始確實是作為韓國間諜來秦國的,但是,這條水渠修好之后,的確能給關中農業(yè)帶來巨大效益,這對秦國是非常有利的。
秦王嬴政聽了鄭國的解釋,覺得鄭國的話講得有道理,就恢復了他的修渠工作,讓鄭國把活干完。
鄭國渠雖然繼續(xù)修,但是,鄭國間諜案在秦國卻引發(fā)了一場軒然大波。這又是為什么呢?原因有三點:一是舊貴族夢想恢復特權;二是鄭國加劇了權力之爭;三是嬴政痛恨、呂不韋。
秦國自穆公、孝公以來,一直在人才使用上施行大戰(zhàn)略。只要是人才,不論國籍,唯才是用,特別是商鞅變法,更是論功行賞。這種政策富了秦國,卻嚴重傷害了秦國舊貴族的特權。貴族如果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種種特權;六國之士卻因軍功在秦國進入高層,這使得秦國舊貴族的積怨甚深。
秦王嬴政被之亂鬧得心煩,又發(fā)現呂不韋也牽連其中,而且,呂不韋之事還很難處理;好不容易解決了呂不韋,又發(fā)現鄭國是韓國間諜;同意鄭國繼續(xù)修渠以后,秦國舊貴族又借鄭國間諜案發(fā)飆。一連串的政治風波搞得嬴政非常頭疼,一怒之下嬴政突然下令,驅逐所有在秦國的六國人士。
嬴政車裂,辦得順風順水,干凈利索;逼殺呂不韋,也辦得順順當當。他的逐客令也能夠像他除掉 、呂不韋那樣順利嗎?沒有!因為秦王嬴政接到了一封奏書,立即下令廢除了逐客令。
這封魔法巨大的奏書出自李斯之手。李斯為什么要寫這封奏書呢?
李斯在秦國被任命為客卿,剛剛得志,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拳腳,就要被迫離開秦國,離開好不容易得到的客卿之位,胸中自然憤憤不平。因為客卿是秦國使用六國人才非常重要的一個職位,從客卿再晉升,很快就能成為重臣。所以,被迫離秦的李斯壓抑不住內心的激憤,向秦王嬴政呈上了著名的《諫逐客書》。
李斯諫逐客嬴政收成命
秦王嬴政所制造的逐客事件,在秦國政壇上的六國客卿中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很多人不得不收拾行囊,離開秦國,李斯是楚國人,他也難逃被驅逐的厄運。正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李斯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yī)的念頭,上書嬴政,結果這封奏書讓鐵腕君王徹底改變了逐客的主意,收回成命。李斯的這封奏書講了些什么內容,是什么打動了嬴政呢?
簡單說,李斯這封奏書擊中了秦王嬴政的三根軟肋。
第一,客卿對秦有大功;第二,逐客是重物輕人;第三,逐客是幫助六國。
第一點,客卿對秦有大功。這封奏書列舉了穆公朝的百里奚、蹇叔、由余,孝公朝的商鞅,惠文王朝的張儀,昭襄王朝的范雎,最后得出一條結論: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都是因為有了六國客卿的輔佐,才成為秦國崛起道路上的一座座豐碑。沒有客卿,就沒有秦國的崛起!沒有客卿,就沒有4位政績卓著的秦君!
這是秦王嬴政不得不承認的歷史事實。
第二點,逐客是重物輕人。秦王對產于六國的寶物無不寵愛有加,比如說隋侯珠,比如說和氏璧,都不是秦國出產的,可是秦王那么想得到它們;對于六國的美女,秦王更是不分國籍,照單全收,個個寵幸。唯獨對于人才,秦王要講國籍,講內外之別,這豈不太糊涂了嗎?秦王對六國之物如此喜愛,對六國人才卻要驅逐,這不是重物輕人嗎?
第三點,逐客是幫助六國。任何時代的人才都是稀缺資源。如果秦國驅逐天下人才,就是主動削弱自己,實際上是幫助了六國。
所以,非秦國人一律不用的做法肯定不是統(tǒng)一天下的正確之道。這一點非常重要,簡直說到了嬴政的心坎里。
但是,天子無戲言,要秦王嬴政收回成命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一是胸懷,沒有求賢若渴的胸襟,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氣度,一位鐵腕君王豈能收回成命?
二是眼光,李斯諫逐客,講得入情入理,最為重要的是談到了人才關系到統(tǒng)一大業(yè)。如果沒有識人之明,秦王嬴政豈能甘心收回成命?
三是度量,收回成命,意味著承認錯誤,這對中國古代的君王來說,最為困難。像秦王嬴政這樣一心要統(tǒng)一中國、成為千古一帝的人,如果沒有寬宏的度量,斤斤計較于面子,也很難成功。
可見,此時的秦王嬴政頭腦清醒,志存高遠,既有博大的胸懷,又有識人的慧眼,還有承認錯誤的勇氣與度量,這些正是他成就一番大事業(yè)不可或缺的要素。
因此,秦王嬴政不但收回了逐客令,而且重用了在被驅逐之列的李斯,任命他擔任廷尉。廷尉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員,與客卿不同,是實職。實際上,李斯這個時候才算真正走上了秦國的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