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晚8時,我和世界上的絕大多數觀眾一樣,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第二天,腦海里回蕩著那29個禮花綻放的大腳印,我登上了北京——麗江的航班。
抵達麗江的當天,我們一行人就騎上馬背,去重溫茶馬古道的艱辛。時斷時續(xù)的小雨和不到15℃的氣溫,把我們從熱情高漲的北京奧運一下子送到了渾身“拔涼”的野游。三四個小時的泥濘山路,讓馬背上的我們不時發(fā)出后悔、郁悶、抱怨甚至痛苦的聲音。
為我牽馬的是一位納西族中年婦女。因為游人較多,她的馬剛下來一撥客人,就被安排接待我們,著實的馬不停蹄。我們上路不久,她讓稍等一下,不一會兒,她手里拿著幾個青蘋果回來,告訴我是剛剛從自家果樹摘的,送我一個。看著青澀澀的“鮮”蘋果,一種久違的鄉(xiāng)土情懷油然而起,馬上接過來就是一口。哇噻,好……酸……甜啊!她被我當時的表情逗得直笑。她告訴我,從早上開始已經接待了兩撥客人,還沒吃午飯,所以摘了蘋果來充饑。這時我才注意,當時已是下午2點多鐘,我們這一趟走下來,至少又要三四個小時。我很不好意思把她的午餐給“咬”了。她還是笑著,說沒事兒,她已經習慣了。路上她告訴我,她有兩個女兒,老公外出打工多年,自己一個人拉扯孩子長大,而且大女兒已經考上了昆明的一所大學。我問她會不會覺得很辛苦?她的臉上洋溢著自豪,說沒有啊,她已經習慣了。走在泥濘的山路上,她的鞋早已面目全非,瀝瀝的小雨中,她并不穿雨衣,說是已經習慣了。旅游旺季客人多的時候,她出來牽馬賺錢。到了淡季,她就在家里為自己和孩子編織一年四季的外衣。因為已經習慣了,似乎在她們納西族的語言里沒有“艱辛”、“困苦”這類詞匯。一路上,她會和所有碰到的伙伴或鄉(xiāng)親用納西語打招呼說笑。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但我能感受到他們之間那種真實的友善和質樸的快樂。
我恍然悟到,習慣真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而快樂也可以成為一種習慣。
再回到北京奧運會,射擊場上“倒霉透頂”的美國人馬修·埃蒙斯成了知名度最高的運動員之一。因為他不僅在雅典把最后一發(fā)子彈打到別人靶子上,將就要到手的金牌拱手讓給中國的賈占波。4年后來北京,他在最后一槍打出不可思議的4.4環(huán),再次讓金牌旁落中國選手邱健。讓我們不得不猜想他有“讓金牌”的習慣。但在賽后新聞發(fā)布會上,在全世界的媒體面前,他的臉上不僅沒有半點沮喪,甚至是洋溢著喜悅。因為他相信那是上帝和他開的一個玩笑。我相信他那喜悅的表情絕不是表演出來的,我相信快樂是他的一種習慣。
其實,快樂是人的天性,快樂既是我們健康的根基,也是我們健康的目的。十年前洪昭光教授倡導的“新世紀健康新觀念”中,最核心的就是“健康快樂100歲”。人的健康和人的快樂關系越來越密切。缺失健康,人們無以快樂;沒有快樂,健康毫無意義。今天的生活在經濟高速運轉的驅動下,人們越來越缺少時間和空間去培育或是維護自己快樂的天性。我們正在習慣的是競爭,是金牌,是金錢,是出人頭地。相信很多人都會為張寧蟬聯奧運羽毛球冠軍時喜極而泣的畫面而感動。我也注意到獲得銀牌的謝杏芳在領獎臺上難掩失落和沮喪的表情,以至整個發(fā)獎過程中她臉上都沒能現出一絲笑容。其實大可不必,她的表現也非常優(yōu)秀了,她的銀牌也已足夠完美,只是相比埃蒙斯,快樂還沒有成為她的一種習慣。
試試吧,和我一起。讓快樂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成為生活的核心部分,成為生命的主旋律。納西族牽馬人的生活告訴我們,快樂并不需要更多金錢作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