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山西省啟動大學生“村官”計劃以來,兩年時間全省已經選聘9 748名大學生“村官”充實到基層農村,今年,山西省又選聘1萬名優(yōu)秀高校畢業(yè)生到村(社區(qū))任職。不過,國家統(tǒng)計局山西調查總隊最近公布的調查顯示,由于自身不適應、村民不認可、機制不完善等原因,不少大學生“村官”難以真正扎根農村。
從學生到“村官”,大學生們給農村帶來知識與新觀念的同時,自身對這種角色的轉換卻不適應?!案械桨l(fā)揮作用吃力,難以下手工作”成了很多大學生“村官”初下農村時的共同困惑。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大學畢業(yè)生思想上不夠成熟、心理落差較大,新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生活、工作上都有些不適應,沒有深入接觸過農民,沒有深入了解農村,很難將“學生”的方式與農村管理結合起來,也很難做出成績。
與此同時,部分村干部和村民的不認可也讓大學生“村官”工作難以開展。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到農村的大學生中專業(yè)對口的很少,剛開始無法對農民提供有效的幫助,而農民對大學生“村官”的期待恰恰就是能為他們很快帶來實惠,這種反差使他們對大學生“村官”的支持逐漸弱化,認為他們是華而不實,甚至把他們看作局外人,使“村官”在農村的工作很難進行。
此外,缺乏完善的評估體系、獎勵與懲罰體系,以及沒有明確的身份和出路也使得不少學生“村官”自己在工作上出現(xiàn)懶散、消極的狀態(tài)。
對此,建議首先給“村官”建立“分類晉檔,勤績聯(lián)酬”的目標考核體系,優(yōu)勝劣汰,使不斷引進的大學生“村官”形成一條“送智鏈”。考慮到大學生“村官”對角色轉換的不適應感,在其工作的適應前期、成熟中期及其發(fā)展后期都應進行相應的效績評估監(jiān)督,同時對其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不斷充實和完善。
在知識培訓上,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增加村務管理方面的課程,有意識地為新農村建設培養(yǎng)人才。同時,加強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力度,增長“村官”的農村知識,使其學有所用。
為了讓大學生“村官”真正扎根農村,建議明確大學生“村官”的角色定位,用政策、待遇和事業(yè)留人,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