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8日,歐洲人大規(guī)模慶祝反法西斯勝利;每年的5月9日,俄羅斯紅場都要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來慶祝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每到這時,中國大大小小的媒體都傳遞著來自西方的勝利的喜悅。
遺憾的是,當我們報道別人的勝利時,卻幾乎忘掉,我們也是二戰(zhàn)的勝利者。
1945年9月2日,在美國“密蘇里”號巡洋艦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日本無條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國政府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確認。第二天,也就是9月3日,中國舉國歡慶,當時的國民政府確定這一天為紀念日。
這些特殊的日子,銘記著中國近代第一次戰(zhàn)勝外國侵略的壯舉,也是無數(shù)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的戰(zhàn)果??上В瑫r至今日,并沒有多少人記得哪一天是勝利日,也沒有相應的國家級紀念活動。近年,有些民間人士多次向全國人大遞交提案,要求紀念南京大屠殺、七七事變等恥辱的日子,但是,很少有人想到紀念勝利。
紀念勝利,有助于塑造國民的心態(tài)。經(jīng)過幾十年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濟大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幅度提高,然而,中國的國民卻沒有相應的大國心態(tài),積貧積弱的基因一直影響著我們的心理。我們會因為一個叫趙燕的中國公民在美國被打而憤怒,認為這是美國警察對中國人的蔑視和侮辱;我們也因為美國弗吉尼亞校園槍擊案可能是中國人干的而擔驚受怕,認為這有損中國人形象。在許多中國人的心底深處,受害者心態(tài)和弱者心態(tài)始終揮之不去,這也和教育、宣傳上太過于注重曾經(jīng)的恥辱有關。大張旗鼓地紀念勝利日,持續(xù)地進行紀念,可以逐漸改變國民的弱者心態(tài),塑造自信的大國心態(tài)。
紀念勝利,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層次看待歷史問題。無論多少日本首相去參拜靖國神社,無論日本法院如何不認可中國民間對日索賠,一個不可更改的事實是,中國是那次戰(zhàn)爭的勝利者。然而,在部分日本人眼中,不是這么回事。他們認為,中國是在美國的幫助下打敗了日本;如果沒有美國的參戰(zhàn),中國難以取勝。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由于多年紀念勝利的缺位等原因,有的中國人也跟著日本人認同了這一觀點,同意“中國并未戰(zhàn)勝日本”的說法,甚至提出只有通過戰(zhàn)爭才能讓日本折服這類的激進說法。其實,回顧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美國的援助和參戰(zhàn)固然重要,但根本還在于中華民族的頑強抗戰(zhàn);沒有這些援助,抗戰(zhàn)的時間會拉長,但勝利終屬于我們。
我們過分地重視恥辱,于是乎影視爭相選取恥辱的題材來拍攝,其結(jié)果是鬼子、漢奸形象遍地開花,充斥熒屏,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可以學著日本鬼子的模樣大罵“八格牙路”,模仿漢奸奴顏婢膝的嘴臉。一個外國友人對此非常不解,他說,在他們的國家,影視表現(xiàn)的是本國的影響、正面形象,可你們國家,為什么給鬼子漢奸這么大的篇幅?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更是曾有日本人反問,我們國家紀念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魂”,記錄下每一個人的名字,你們國家呢?那些犧牲的戰(zhàn)士有誰紀念?
日本崇尚強者,這個世界也崇尚強者,我們的凄慘故事固然可以打動人,我們的勝利和貢獻更是可以讓全世界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力量。要讓人知,首先自己要了解,自己要紀念;否則,我們拼搏得來的勝利會被人遺忘。
(劉景耀選自《中國青年報》200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