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這是孔子在稱贊伯夷和叔齊,司馬遷的《史記》七十列傳把《伯夷叔齊列傳》放在第一篇。司馬遷是很有他的價值取向的,十二本紀把《五帝本紀》放在第一篇,講了堯、舜、禹的禪讓。三十世家的第一篇是《吳泰伯世家》,也是講吳泰伯讓國。
伯夷、叔齊是什么人呢?商朝末年的時候,東北的孤竹國國君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伯夷,三兒子叫叔齊,叔齊很有才華,孤竹國君就想把王位讓給三兒子叔齊。叔齊就說,自古以來王位是傳給長子,不傳給次子,父親傳給我王位是不符合天道的,所以一溜煙就跑了。輪到哥哥伯夷了,哥哥就說,父親的王位是傳給弟弟的,不是傳給我的,我如果接受了,就是違背父道。伯夷也一溜煙跑了,兩個都不要王位,只有二哥勉強做個國君。伯夷、叔齊逃走以后,正好遇到周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就跪在地上請求武王不要去攻打商朝。他們說你武王是商朝的諸侯,是商紂王的臣子,以臣弒君,能稱得上仁嗎?等到周朝建立,伯夷叔齊覺得他們是商朝的臣子,不能吃周朝的糧食,不然就是沒有風骨,沒有氣節(jié),就不忠。所以他們跑到陜西的首陽山上采薇菜吃以維持生命。薇菜,是一種蕨類植物,第四紀冰川就存在的很古老的植物。他們把首陽山方圓幾百里的蕨菜全部吃光了,當他們下山找另外的野菜時,遇到的一位隱者就嘲笑他們,說你們不吃周朝的糧食,現(xiàn)在已是周朝的天下,難道薇菜不是周朝的薇菜?伯夷、叔齊聽后絕食而死,以此來殉他們的商朝。
伯夷、叔齊在中國文化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代表中國文化中的風骨、氣節(jié)。所以后來我們有一個傳統(tǒng),叫一臣不事二主,一個臣子不在兩個朝廷做官。比如說趙孟頫是宋朝宋太祖十一世孫,宋朝亡了以后,他給元朝做官,成為元朝的大畫家、大書法家。書法上以前說顏柳歐蘇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修、蘇軾,有人說蘇軾的成就沒有趙孟頫高,雖然趙孟頫畫也畫得好,字也寫得好,文章也好,在中國美術史上是很有造詣的,可是前人對他的評價都很低,書法上也稱顏柳歐蘇。因為趙孟頫給元朝做官,大家認為他沒有氣節(jié)。又如明朝亡了以后,有一部著名的雜劇《桃花扇》?!短一ㄉ取防镞厡懸粋€明末的公子侯方域,娶了妓女李香君。他們用一把桃花扇作為他們的定情信物,感情是很好的。李香君誓死抗清,侯方域起初也抗清,到清朝得了天下以后,最終被清朝收買,做了清朝的官員。李香君就和他決絕,最后拔劍自刎,血濺桃花扇。這個劇謳歌一個妓女都有這樣高的氣節(jié),說明中國人是很講究這個氣節(jié)的,伯夷、叔齊就是開了這個風氣之先的人。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他們?yōu)槿烁邼?,很清高。孟子就說伯夷、叔齊“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與鄉(xiāng)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就是說,他們不和惡人同在一朝做事,不和惡人說話。如果和一個同鄉(xiāng)在一起,這個人衣服沒穿周正,帽子沒戴好,他們也不會理他,望他兩眼就離開了。但是如果這個人能改過自新,他們也不會怨怒他身上的缺點、錯誤,他們仍然會和他交往。這就是不念舊惡,所以人們也不會怨他們?!霸故怯孟!?,怨恨他們的人就是很少的??鬃雍芊Q道他們。程子就說:“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伯夷、叔齊他們這種氣節(jié)、精神、操守,不是夫子,也沒有人能認識、稱道。稱贊伯夷、叔齊是從孔子開始的,一般的人都譏笑他們不識時務,笑他們迂腐,但孔子高度評價這種精神、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