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以北蘇皖一帶有一種民間流傳已久的古老地方戲(劇)種,如今的官名叫作《泗洲戲》。據(jù)江蘇睢寧地區(qū)史志記載:早年這種地方戲,人們叫它為“肘古子”,后來又改名為“拉魂腔”。從聲腔和流派傳承上來看,這就是近現(xiàn)代流傳于淮北一帶的知名劇種“泗洲戲”(因古時侯淮海地區(qū)是有名的泗洲城地界),在徐州以東的蘇魯一帶又叫作“柳琴戲”(由于該戲一種主要伴奏樂器為“柳琴”而得名)。但是在當(dāng)?shù)孛耖g,很多老百姓還是一直叫它為“拉魂腔”。那是因為:這種戲曲從音樂伴奏,鑼鼓點子到唱腔表演都是十分地讓人們著迷,只要小鑼子一響,琴聲一起,真的就能夠把人們的魂給勾了過去。
關(guān)于“拉魂腔”,在睢寧民間還有著一段十分有趣和精彩的故事呢!
睢寧地區(qū)《史志》里記載著:在湖東區(qū)的一個小村子里每家大小都喜愛聽“拉魂腔”。每當(dāng)晚上,不管哪村唱戲,村里家家戶戶都要搶著去聽?wèi)颉?/p>
有一天,剛過門一年多的小大嫂在家吃過晚飯,就讓她的丈夫老戲迷趕緊先去戲場子搶占位置。小大嫂收拾鍋灶,喂了豬,便急急忙忙從床上抱起剛滿月的小寶寶趕到戲場子去,鑼鼓一響,琴聲繚繞,唱段開始啦,小大嫂一家人聽得是如癡如醉。
幾天之后,小大嫂的丈夫出遠(yuǎn)門作買賣去了。臨村來了個戲班子,各家各戶都早早地吃過晚飯趕往戲場子聽?wèi)蛉チ?,而小嫂子還在家不停地忙碌著。臨村村頭不時傳來小鑼子、大鼓鈸喧鬧的聲響,家里的活卻還有一大堆,小兒子又在哭鬧著,小嫂子實在急壞了。于是干脆放下手中的活兒,一手抱起睡覺的孩子,另一只手拿起小板凳,一陣小跑抄近路趕去聽?wèi)颉?/p>
到戲場聽了一陣子,她聽見別人家的孩子餓哭了,心想自己的孩子也應(yīng)該餓了吧,于是便急忙給孩子喂奶??墒?,她一低頭卻發(fā)現(xiàn)懷里抱的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一個長巴南瓜!
小大嫂怎么會抱了個南瓜來聽?wèi)蚰?原來她在晚飯后聽到小鑼子、大鼓鈸一響開,柳琴陣陣奏起,這個“戲”就把她的“魂”給勾到戲場子里來了!她慌里慌張抱起孩子抄近路走人家的南瓜地趕去聽?wèi)?,一不小心被南瓜秧絆倒啦。小大嫂急忙爬起來抱起孩子就跑,誰知,在心急之下抱錯了呢!
當(dāng)她在戲場子里發(fā)現(xiàn)自己抱的是個長巴南瓜時,便急忙順著原路到南瓜地里去找小孩,來到那棵絆倒她的南瓜秧子前一看,小孩不知哪去了?再仔細(xì)找找,她竟然發(fā)現(xiàn)一個她們家床頭上的大枕頭,于是小大嫂急忙丟下南瓜,抱起枕頭一陣小跑趕回家里。
進(jìn)屋到床前一看,小孩兒乖乖的在床上呼呼睡覺呢!小大嫂的故事很快在鄉(xiāng)間傳開,因為小大嫂聽?wèi)虻摹鞍V迷”與“丟魂”,于是鄉(xiāng)親們就給戲起了個名字——拉魂腔(又有人叫這種戲為“絆倒小大嫂”)。
據(jù)說,當(dāng)年作曲家施光南和同伴們到安徽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呢。你聽那歌曲最后向上的甩腔,多象當(dāng)今的泗洲戲(拉魂腔)的聲調(diào)和腔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