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疆,人們總會想到吐魯番的葡萄和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在葡萄豐收的季節(jié),維吾爾族的人們總會在醉人的果香中彈起冬不拉,唱起動聽的歌兒,跳起美麗的舞蹈。在這豐收的季節(jié),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人民還會吹起巴拉曼助興。
巴拉曼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特有的雙管雙簧豎吹樂器,民間又稱它為皮皮、葦?shù)选jP(guān)于巴拉曼的起源,在民間流傳著兩種不同的傳說。
第一種傳說是說在古時候,蟲子把蘆葦咬了一個洞,每當有風吹過的時候,就會發(fā)出好聽的聲音。后來。有人割下有洞的蘆葦,用嘴吹起來,居然發(fā)現(xiàn)也很好聽。
另一種傳說就是說在很久以前,有個放羊娃,在戈壁上用一根蘆葦管趕羊,當他揮動葦稈,管子里發(fā)出“噓-噓”動聽的聲音,他便把葦頭削平壓扁,并在葦桿上鉆了幾個小洞,用手指分別開閉洞眼,竟發(fā)出了高低不同的樂音,這并是最早的葦?shù)选T诰S吾爾語中,巴拉是“孩子”之意,于是將它取名為巴拉曼,意即孩子的玩具。
巴拉曼在我國已經(jīng)流行2000多年了,它是由古代龜茲的篳篥[觱篥:一種簧管樂器,又名“篳篥”、“悲栗”、“笳管”。]演變而成的,在新疆的許多石窟中都有篳篥的描繪。它是龜茲樂中的固有樂器,在公元3世紀開鑿的庫車庫木吐喇千佛洞中的壁畫上,就繪有吹奏巴拉曼的圖像。東晉末年,巴拉曼由西域龜茲傳入內(nèi)地,隨龜茲樂東傳中原。后經(jīng)世代流傳,至唐代已盛行中原,成為唐代宮廷的主要樂器。隋唐宴享的胡樂中,以龜茲樂為主,此外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高昌樂中都有篳篥。
在維吾爾族,吹奏巴拉曼的藝人必須學(xué)會制作巴拉曼。制作巴拉曼的材料是蘆葦,蘆葦材質(zhì)的優(yōu)劣與采集蘆葦季節(jié)及生長的環(huán)境都有很大的關(guān)系。通常干旱荒漠生長的蘆葦葦節(jié)較短,葦管細小,表皮粗糙,缺乏韌性;而池塘生長的蘆葦最大的缺陷是皮質(zhì)纖薄,含水量較多,很容易萎縮:質(zhì)地良好的蘆葦要到山地間陰面的坡地上尋找。春天里采得的蘆葦容易變形,最好的采集時間是秋天,采集的蘆葦要及時立貼在平整的墻壁固定慢慢風干。蘆葦不能長期貯存,貯存兩年以上的蘆葦便不能再用了。
巴拉曼的管長一般28厘米~34厘米,尾端外徑1.2厘米、內(nèi)徑0.8厘米,管壁厚0.2厘米。管的上端削薄壓扁后成為雙簧哨片吹口,簧片部分長約4厘米,為使雙簧哨片不致變形,簧哨下方還用兩根竹片或木片夾住、用繩捆緊,夾片兩端系以紅色綢帶為飾,所以巴拉曼的上端呈十字形。管身中下部的正面,開有八個正方形按音孔,各孔長、寬均為0.7厘米,孔距均為1.8厘米。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握巴拉曼,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一、二、三、四孔,左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五、六、七、八孔??诤苁谆善底?,用氣要均勻、飽滿、連貫。巴拉曼多為民間藝人自制自用,各種調(diào)子的都有,口含簧哨深淺不同,也可改變筒音的音高,演奏不同調(diào)子的樂曲。
巴拉曼常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在民間樂隊中,多使用筒音為d1的巴拉曼。維吾爾地區(qū)專業(yè)文藝團體中使用的巴拉曼,多用木管或竹管制作,并已改用嗩吶哨為吹口,可以隨時調(diào)整音高,管身正面開六或七個圓形按音孔,其音律與其他民間樂器相近,用于樂隊合奏極為方便。
筒音為c1的巴拉曼,其音列為:c1、d1、e1、f1、g1、a1、b1、c2、d2,音域近兩個八度。巴拉曼發(fā)音明亮,音色柔和、優(yōu)美,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最擅長演奏抒情性、歌唱性的曲調(diào),常用于獨奏“十二木卡姆”中的散序、器樂間奏曲、民歌或歌舞音樂片斷,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民間樂隊中最富有特色的吹奏樂器。用巴拉曼合奏或伴奏,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尤其在南疆和田地區(qū)的“木卡姆”伴奏中,巴拉曼已成為離不開的樂器。較著名的獨奏曲有《牧羊人之歌》、《木夏烏熱克“木卡姆”》選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