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作舞
流行于紅河南岸,故又稱為“江外”彝族舞蹈。彝語稱“裁比”,意思是成雙成對跳起來。當?shù)貪h族人民稱這種舞蹈為“龍縱”,又認為是歡樂的動作,故也叫“樂作”。樂作舞的動作頗似蜻蜓飛舞,因此還有叫做“蜻蜓舞”的。這是傳統(tǒng)的自娛性集體舞,男子可以從年少一直跳到年老,婦女在做母親以后就不能再?!皹纷鳌笔悄信嗄陚冎饕獖蕵坊顒又?,因此什么時候都可以跳,在彝族傳統(tǒng)的節(jié)目,如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過大年、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jié),往往要跳好幾天,在婚禮、喪葬和祭祀活動時也一定要跳。□樂作舞是歌唱、器樂和舞蹈三者緊密結(jié)合的一種歌舞形式。參加舞蹈的人數(shù)不限,多成雙數(shù)圍著圓圈進行。舞時有一定程序,舞前先以抒情性的歌唱開始,有樂隊伴奏,樂隊人員不參加舞蹈,卻隨著伴奏的拍節(jié)搖晃身體,并以高昂的幫腔助興。舞蹈柔和而輕盈,膝蓋伸屈富有彈性,舞動的手臂和蜻蜓振翅,姿態(tài)優(yōu)美,特色濃郁。舞者邊跳邊唱,間或拍手,激烈時,相互對穿,忽停、忽動、并自轉(zhuǎn)一圈。圖形基本為圓圈,有時交錯對穿,有時翻身自轉(zhuǎn),歡樂時,還唱著“噻、噻、噻噻”的歌聲。
阿細跳樂
阿細人是云南彝族的一個支系,傳說很早以前,彝族人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每當春播時,他們白天給土司頭人種地,夜晚借著月光才趕種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滅的地里,人們光著腳板勞動,腳被燙著后就抬起來跳兩下,還“阿嘖嘖”地喊著,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后來這種舞蹈經(jīng)常在農(nóng)閑的夜月下跳,并成為青年們戀愛和娛樂時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稱為“阿細跳月”。又因為這個舞蹈里的伴奏樂器很突出,又往往稱為“大三弦舞”或“阿細跳樂”。每逢六月二十四日傳統(tǒng)的“火把節(jié)”夜晚或農(nóng)閑時都可以跳?!酢疤隆钡墓?jié)奏較奇特,是五拍。伴奏樂器有笛子、大小三弦、樹葉等,吹笛子者是指揮者,也是領(lǐng)舞者。舞步始終跳躍,一般跳三步,然后抬腳跳兩下,與對舞者對腳,也有在抬腳對舞時自轉(zhuǎn)一圈。男子手持樂器,步伐與女子基本相同。女子左右擺動雙手,抬腳對雙手拍掌兩下,隊形變化有前進、后退和交錯。舞蹈熱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動和變化鮮明的形式,構(gòu)成熾熱的氣氛。
銅鼓舞
彝族稱為“妻麗”。是云南東部彝族人民喜愛的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流傳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廣南、麻栗坡、西疇等縣。由于跳“妻麗”時,擊銅鼓伴奏,故叫銅鼓舞。每年“打公節(jié)”,即農(nóng)歷六月十五日這一天,彝族人民百十人為一群,跳“妻麗”,擊銅鼓為樂,連跳三天三夜盡興而散。銅鼓舞是載歌載舞的群眾性自娛舞蹈,男女均可參加,人數(shù)不限。舞蹈的風格和律動別具一格。它以胸、腰及胯部的大幅扭擺為基本舞步,舞風清新、純樸。步伐不復雜,基本是一步一并腳,向前進或橫走,膝部隨扭擺而屈伸。有時拉手,有時左、右手交替上下甩動。男子左手抱銅鼓,右手敲擊,腳步男女相同。舞蹈時歌唱,跳到高潮時呼叫,情緒激越?!跻蛭纳綁炎迕缱遄灾沃菥o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所以云南彝族的銅鼓舞和廣西彝族的銅鼓舞同出一源,動作也大同小異。廣西的銅鼓舞是在節(jié)日或喪事時跳的。舞時一人打鼓,男在外圍,女在里圈,圍著銅鼓,隨著鼓的節(jié)奏起舞。舞步象攀登山路的樣子,每邁一步,雙膝隨之頻頻顫動,甚為奇特。步伐大致分為六種,即二步、三步、四步、六步、八步,至最后一拍,腳向前踢出。男女同舞時,互相拉手,前后擺動。男子單獨排成長隊舞蹈時,則各執(zhí)折扇一把,屈伸于前側(cè)和胸前。舞蹈動作比較簡單,主要在于隊形的變化,節(jié)奏由慢而快,至高潮而收。伴奏用的銅鼓大小各一,成為一套,大鼓為“雌”,小鼓為“雄”。擊鼓者右手執(zhí)軟木棒,交替敲擊兩只相對的鼓面,左手執(zhí)竹棍,敲擊小鼓梆,擊鼓者不參加舞蹈。
披氈舞
彝語稱“幾什瓦那目”,這是在四川涼山彝族中普遍流行的一種舞蹈,多在節(jié)日或婚喪時跳,載歌載舞,也有時是邊朗誦邊舞蹈,男女均可參加。披氈是用羊毛搟制成的,既保暖又擋風,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身披披氈翩然起舞,塑造出各種美麗的形象?!芭麣治琛币允植縿幼鳛橹鳎钑r,把披氈披在肩上,雙手握住披氈兩側(cè)邊緣,上下、左右舞動,或兩手交替從上向下蓋,或一手插腰,另一手向里、向外擺動,還有將披氈向前向后反復甩動,向前甩至胸前,向后甩搭在雙肩,看上去一會兒猶如天鵝飛翔般的安詳優(yōu)美:一會兒又如孔雀開屏般的熱情奔放,舞蹈步法主要是一步一靠、慢走步等,腳步扎實、穩(wěn)重,在做碎步時則輕松愉快。當雙臂伸展急速轉(zhuǎn)動時,好象盛開的鮮花,當突然下蹲收攏雙臂時,又象是將要怒放的花蕾,最具彝族人民的特色。
正是這舞動的披氈給解放后的專業(yè)工作者以想象的雙翅,編出了《紅披氈》、《頌歌獻給黨》等優(yōu)秀的節(jié)目,將“披氈舞”以更新更美的面貌展現(xiàn)在各族人民面前。
擺手舞
是流行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喜德、越西一帶的民族間舞蹈,在婚禮時多由姑娘們唱著民歌互相對舞?!皵[手舞”為二人一組或四人一組的舞蹈,一手上舉另一手下垂或與同伴相拉手。男子舞蹈時手高舉至頭頂,婦女則僅舉手至肩部。用全腳掌做碎步互相交換地位,如人數(shù)眾多時,有橫排、斜排、四方形等隊形,隊形及動作均隨領(lǐng)舞者而變化。手的擺動有上下擺動,前后抖動,左右搖動等。在擺手時肘部與臂部都不能動得太大,碎步行走時要保持上身的挺直、昂首。給人以精神煥發(fā)神采奕奕的感覺。幾乎跳遍全國的“快樂的羅嗦”就是運用了“擺手舞”中手部動作而創(chuàng)作的節(jié)目。
對腳舞
是以腳部動作為主的舞蹈,原為節(jié)日、婚喪時所跳,解放后已發(fā)展為群眾自娛性的舞蹈,為青年們所喜愛?!皩δ_舞”流行于四川省喜德、布拖地區(qū),舞時無樂器伴奏,也不唱歌,以整齊、有力的腳步聲響及默契的內(nèi)心節(jié)奏共同舞蹈,時而人們也會發(fā)出“赤、尼、鎖、耳(一二三四)”的喊聲,以統(tǒng)一步伐。多為男子二人相對而舞,動作粗獷,節(jié)奏鮮明。男女對舞比較少見,偶遇此種情況,則與男性舞蹈風格迥異,男女在跳“對腳舞”時默契而含蓄,好似以舞代言,傳情達意。手部動作雖少,但也有多種不同的拉手方法及姿態(tài),如雙手叉腰,一手叉腰一手搭肩,兩手并列并叉拉手,以及普通的拉手,或是對面拉手,時而又根據(jù)腳步的變化而放開雙手等。腳步動作變化較多,其主要動作有向前進、向后退,踏地,吸腿,兩人前后對腳及前后變身,跳轉(zhuǎ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