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句順口溜:“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聯升,腰纏四大恒”。意思就是,只有戴上馬聚源的帽子,穿上瑞蚨祥所賣布料縫制成的衣服,腳上再蹬上內聯升制作的鞋子,同時腰包里裝上“四大恒”(當時四家著名錢莊的銀票),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氣派。由此可見,內聯升的鞋子不僅遠近聞名,而且還是一種身分的象征。
清朝道光年間,河北武清縣一位名叫趙廷的年輕人從農村來到北京,進入一家鞋鋪當學徒,他是個有心人,既聰明又能干,很快就學得了一身做鞋的好手藝。
一天,趙廷將丁大將軍訂做的鞋子送到丁府,將軍非常滿意,便將趙廷叫到跟前,問道:“這鞋子是你做的嗎?”趙廷點點頭。
“我這兒有一個尺碼,你按照這個尺碼給我做一雙朝靴。一定要做好,做好有重賞?!倍〈髮④娬f。
離開丁府后,趙廷選用最好的布料,下足工夫,幾天以后,終于將一雙精心制作的朝靴送入丁府。丁大將軍一試穿,滿口叫好,不由得上下打量起趙廷來,發(fā)現這個小伙計雖然穿著樸素,但干凈利落,透著一股精明勁。丁大將軍笑著對趙廷說:“你有這樣的好手藝,還愁賺不到錢嗎?為什么只當小伙計?”
趙廷紅著臉說:“實不相瞞,我早就想自己開店了,可惜沒有本錢。”接著,趙廷將自己開店的一系列想法全盤托出。丁大將軍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借錢給趙廷開店。
咸豐三年,內聯升鞋店在東交民巷開張了。趙廷認真分析了北京當時制鞋業(yè)的現狀,認為制作朝靴的專業(yè)鞋店很少,于是決定主營朝靴。
一次,一位有權勢的人派仆役來內聯升買鞋,由于這個人的腳型特別,所以一時沒有合適的鞋,仆人很是不高興。趙廷趕快按照他帶來的鞋樣,趕制了一雙,并親自送到府里,事后這位有權勢的人非常滿意。
有了這次,趙廷想:為什么不把這些人所需的鞋的型號和特點記下來呢?一來可以賺更多的錢;二來也可以使他們不用現量腳樣,就能買到合適的鞋。
于是,他又找到丁大將軍,通過各種關系,專門收集了許多王公貴族、京都和外地官員所穿朝靴的尺寸、樣式以及他們的特殊喜好,積久匯集成冊,取名《履中備載》。像袁世凱等當年達官貴人們的朝靴的尺寸,《履中備載》中都有詳細的記錄。所以,這些人一旦需要朝靴,只要派人說一聲,內聯升就可以很快送到府上。 《履中備載》也為官場上那些善于鉆營的人提供了方便。各地進京的舉子為巴結在京為官的“恩師”,或為謀取外放的肥缺,想盡辦法討顯貴的歡心。他們聽說內聯升的老板秘藏著一本《履中備載》,于是紛紛前來打聽顯貴的足下之需,不惜花重金為土司、恩師定制幾雙朝靴送去。而接受禮品的人見對方連自己穿多大尺碼的鞋都知道,更是感到意外和欣喜。
于是,一雙小小的朝靴變?yōu)榇呋瘎?,成為某些人飛黃騰達的必備品。內聯升生產的朝靴身價倍增,一雙可以賣白銀數十兩。很快就名聲大噪,財源滾滾。
中國有句古話:“小才不知有緣,不懂用緣;中才知有緣,但不善用緣;只有大才,知緣而且善用緣?!边@句話正是“人緣就是財源”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