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遭遇“南郭先生”
“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在信息技術(shù)教學中,教師也常會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裝模作樣地操作,實際心猿意馬;有的看似在討論問題,實則嘀咕與學習無關(guān)的內(nèi)容;有的高呼“學會了,不必再講了”,卻不會應用操作解決問題……以致教師總是被學生的種種假象蒙蔽。只有到考試時,許多問題才會暴露出來。
一次,正進行信息技術(shù)測驗。有位學生舉起了手,我急忙走過去?!皺C器有故障嗎?”我問。學生搖搖頭,用手指著屏幕讓我看。她所指的題目是“在數(shù)據(jù)庫工作表中增加一條記錄”??紤]到學生可能對數(shù)據(jù)庫內(nèi)容學得不扎實,我提醒她:“題目不難,操作方法與電子表格的操作類似。你自己試一試?!边^了一會兒,她又舉起了手。過去一看,還是這道題。她說:“‘女’字拼不出來,老師你給做一下?!蔽野櫫艘幌旅碱^。按理說,作為高二學生,這不應該是問題。但看到學生焦急的眼神,我告誡自己:她能勇敢地問問題就不錯了,不能批評她。于是,我耐心地告訴她正確的輸入方法。看到她生硬的指法和用鼠標選字的操作,我陷入了沉思:肯定不止一位學生對輸入法生疏,其他學生可能還沒有做到這道題,也可能跳過這道題沒有做。
我立即著重巡視學生對鍵盤的使用情況。這時,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不能熟練使用切換鍵,有的不會使用小數(shù)字鍵盤區(qū),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用“一指禪”打字。我豁然醒悟,明白了為什么在學習編程基礎時,盡管我多次提醒學生“注意程序中只能用半角的英文符號”,卻總是有學生在引號、分號、冒號等標點符號的使用上出錯,甚至有學生用兩個單引號來代替雙引號。說到底,他們是因為對鍵盤不熟悉,不能熟練地使用輸入法。
如果僅僅是由于練習時間不充足而導致學生打字慢,還情有可原,況且高中學段對學生文字錄入速度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問題是,多數(shù)學生對鍵盤的使用知之甚少,連退格鍵與回車鍵的功能都區(qū)分不開。我只好抽出時間給學生補課,對鍵盤的使用進行了專項訓練,并詳細介紹了功能鍵、常用快捷鍵的使用以及指法要領(lǐng)等。
“濫竽充數(shù)”現(xiàn)象的成因
我們知道,利用拼音輸入法進行信息輸入是中學生必備的技能。拼音規(guī)則、選字技巧、構(gòu)詞方法、符號的區(qū)別等都是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造成教學中“濫竽充數(shù)”的現(xiàn)象,既有教師教學過程粗糙、教法單一的原因,也有學生學習品質(zhì)差、自主學習能力弱的原因。
1.教師的教學原因
信息技術(shù)課程倡導活動教學。這個活動是外顯活動與內(nèi)隱活動的統(tǒng)一,是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統(tǒng)一。學生應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活動過程。如果僅有活動而沒有體驗,課堂表面熱鬧,學生并沒有深入思考,思維深處依然是死水一潭,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再如,自主學習時,任由學生天馬行空、隨心所欲,課堂上得到了學生膚淺的、表面的甚至是虛假的主體性,失去的卻是教師的價值引導、智慧啟迪、思維點撥等神圣職責,也會造成學生不懂裝懂。
2.學生的心理原因
學生喜歡“濫竽充數(shù)”,最根本的原因是學生對課程的認識不充分,學習態(tài)度不明確,有意無意地把信息技術(shù)當做副科,學習上的惰性大,遇到問題不去思考怎樣解決,心存僥幸,缺乏解決問題、突破難點的勇氣和決心。問題越積越多,到一定程度,學習的信心也就失去了。還有一個直接的原因是,學生的虛榮心在作怪。教學中發(fā)現(xiàn),越是高年級、年齡大的學生,問問題的次數(shù)越少。如果說是因為學生習慣于獨立思考,能自主解決問題,自然是好事兒,但有些問題明明需要別人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