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條重要理念,也是現代課堂教學的顯著特征。只有注重了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課堂才呈現動態(tài)變化、充滿靈動;才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以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品格得以張揚。但我們不能為了生成而生成,否則將走入生成的誤區(qū)。
案例:一位小學教師執(zhí)教《立定跳遠、接力跑》,當準備活動結束后,該教師安排學生進行立定跳遠,大部分學生都高興地練著,此時,有一位叫劉家建的學生由于自己立定跳遠成績不好,于是故意不排隊練習,還用地上的石頭扔向其他學生。面對這一事件,該教師就改變了教學內容,讓班上其他同學與劉家建比試100米(原因是劉家建100米成績較好)。輸了的同學不服,提出與劉家建比試投籃。于是乎,課堂上出現了“我要與你比呼拉圈”、“我要與你比劈叉”、“我要與你比長跑”……異常熱鬧。這時,該教師讓學生自己支配,自由討論,分組練習,把最好的體育項目展示出來。(該案例選自《體壇報》第845期)
從案例中的教后反思來看,教者對這樣的生成甚感滿意qeg4eqXHhBS4cUy3/f6pJg==,認為“這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教師教學機智的一堂好課”。
這里,我對教者為實踐新課程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欽佩。但我感到困惑的是,在上課過程中,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真的可以隨意改變教學目標和內容嗎?難道不這樣做,就不能體現新課程理念嗎?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生成會使預設的教學目標受到影響,但從體育課程整體目標來看,這樣的生成及處理所達到的效果卻十分有利于課程整體目標的實現。因為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完成與否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fā)展,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才是學生發(fā)展進而也是教學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此理論粗看好像成立,但仔細分析,在實踐操作中卻很難執(zhí)行?,F在我們假設可以更改目標和內容,那我們的體育課就不需要備課了,改成借題發(fā)揮課更合適,因為我們可以在上山羊分腿課時,當有學生提出學習山羊分腿騰越沒意思,而想去打籃球比賽時,我們就讓他們去打籃球比賽;我們也可以在籃球運球教學中,當有學生說運球沒有趣味,而想去打比賽和踢足球時,我們就讓他們去打籃球比賽和踢足球,這樣做能行嗎?由此可見,課堂的生成不能脫離目標而隨意進行,必須圍繞教學目標來生成,如果沒有這一“目標制約性”,那么動態(tài)生成很容易導致盲目生成。
其實,在進行立定跳遠練習時,針對該同學不練習而用石頭扔同學這件事,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提醒、批評等方式進行處理,或者通過游戲等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立定跳遠的興趣,這樣既能達到教學目標,也能使學生愉快地進行學習。很可惜,教師沒有這樣做,而是改變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一次脫離課堂教學目標的教學。
如今,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開展和推廣,新的教育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眾多教師在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動態(tài)生成。但在動態(tài)生成過程中,我們切記要圍繞課堂教學的目標來進行,否則,就會弄巧成拙。
點評:要生成還是要規(guī)則?這樣的一節(jié)立定跳遠課,可以隨學生的意愿動態(tài)生成,因而“活躍”;也可以因老師的精心備課而按時完成課前目標,因而“完美”。究竟孰對孰錯?一線教師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筆者認為,預設和生成要相輔相成,預設是必須的,生成也是允許的,在預設范圍內的生成可以適當地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