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期的《體育教學》雜志中,筆者陸續(xù)把日本學校體育當前的發(fā)展概況、新體育指導要領的理念、以及日本新興的體育項目等內(nèi)容介紹給了廣大讀者,使我們對日本中小學體育課程與教學現(xiàn)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以上的內(nèi)容基本上停留在體育課程與教學的理念層面上,對于我國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而言,更希望看到日本學校體育課程內(nèi)容如何在教學實踐層面上展開。因此,從本期開始,本人將陸續(xù)介紹日本學校體育課程中與我國體育課程內(nèi)容相同部分的教學實施過程,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教學實踐思路,推進我國的學校體育教學改革進程。
體操項目作為學校體育課程內(nèi)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它對于中小學生的身體鍛煉與發(fā)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些年來在我國的中小學校,由于體操項目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加之個別教師體操教學方法的不當,造成學生們普遍對體操課不感興趣,甚至有些學校干脆拆除了體操教學器材,如單杠、雙杠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日本學校體育中如何進行體操教學活動,也許從中能夠學習到一些我們所不了解的體操教學知識。
一、體操運動的特性
在日本的學校體育課程中,他們習慣于先從分析每項課程內(nèi)容的特性入手,繼而根據(jù)該項目的特性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日本體育學者認為,體操運動是利用單杠、跳箱、體操墊等器材而進行的個人運動,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各種回轉、跳躍、支撐、懸垂、維持身體平衡等練習。從體操運動的特性方面分析,體操運動一般都為非日常的運動,如懸垂、回轉等,是一種對自己身體的操控能力的鍛煉。
體操運動的魅力或者說樂趣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對于掌握技術后的快樂;第二,各種技術合理組合后連續(xù)進行的快樂;第三,體現(xiàn)出集體學習成功的集體表演快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體操運動的特性是要學生按順序一步步掌握各項技能,不斷在原有技能的基礎上挑戰(zhàn)新技能的學習,這也正是該運動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特性。
下面以體操運動中墊上運動、單杠、跳箱為例分別說明各自的學習樂趣(見表1)。
從表1的描述可以了解到,日本小學體操各項內(nèi)容中所追求的特性已經(jīng)不僅僅限于運動技術層面,而是延伸到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與表演性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理念不僅僅著眼于學生肢體上的鍛煉,更是上升到包括創(chuàng)造性等人的全面教育層面。
二、日本小學體操運動課程的交叉教學設計
1.日本小學體操課程理念的重建
前些年日本的體操教學理念與我國長期以來所追求的教學理念基本一致。例如在進行跳箱運動教學時,教師們總是絞盡腦汁讓學生們跳過更高的高度,的確我們需要讓學生不斷超越自我,挑戰(zhàn)更高的目標,但是,學生們即使跳過8層高的跳箱后,又能怎樣呢?畢竟我們不是在培養(yǎng)體操運動員。近年來日本體操教學理念正在發(fā)生轉變,他們認為,跳箱運動所追求的并不僅僅是能夠跳過多高的高度,此外還包括空中的姿態(tài)、跳躍的力度以及嘗試并展示各種姿態(tài)的跳箱方法等。因此,日本小學體操課程體系也正是緊緊圍繞這些內(nèi)容而建立的。
2.體操課程交叉設計的緣由
與我國小學體操課程設置相同,前些年日本小學體操課程也是嚴格按照各個項目分別設計的,如在1、2年級學習完墊上運動后,3、4年級再來學習跳箱運動,然后5、6年級再學習單杠運動。這樣的課程設計方式雖然保證了每個項目學習的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但是卻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頭手翻跳箱這個技術非常難,要想讓全體學生掌握這個動作至少需要20課時的時間,這在現(xiàn)實教學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如表2所示,日本學者根據(jù)墊上運動、跳箱運動、單杠運動的技術特點與銜接性,將這三個項目進行了交叉教學設計,期望能夠使學生在不同項目的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技術的正向遷移,從而利用較短的時間順利掌握較難的技術動作。當然這種交叉設計的課程需要教師具備科學設計、編排各項教材的能力。
3.日本小學體操必須掌握的10項技術
正如表2所示,這10項技術是日本小學體操運動學習過程中所必須掌握的,每項技術后的數(shù)字表示其教學的順序,我們可以看到這10項運動技術是把墊上、單杠和跳箱三種運動交叉設計的。當然,除上述的10項技術外,還包括許多輔助性技術學習,由于篇幅的限制,這里不再贅述。
三、日本體操課時教學設計——頭手翻跳箱
由于篇幅的限制,筆者無法將表2中10項技能的教學設計過程一一展現(xiàn)給廣大讀者,在這里選取第10項技能,也是技術難度最大的頭手翻跳箱運動,通過了解這項技術的教學設計,大家同樣可以受到啟迪,觸類旁通,以便在自己的教學中發(fā)揮想象,設計出合理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活動。
1.頭手翻跳箱動作要領
如圖1所示,將跳箱橫置,首先是輕盈而有節(jié)奏地助跑,雙腳有力地踏板,高高地騰空,雙眼注視跳箱雙手支撐跳箱,屈肘后頭部接觸跳箱,身體呈數(shù)字“7”的形狀,腿部、腰部瞬間發(fā)力,身體呈反弓形,向前彈跳出去,落地屈膝緩沖。
2.頭手翻跳箱的學習過程
從上述頭手翻跳箱動作要領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技術難度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大。因此,在學習這一技術前還要進行多種輔助性技術的學習。
?。?)箱上前滾翻
這項技術練習是在縱箱上完成前滾翻的動作,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要想完成好這項技術,墊上運動學習時對前滾翻技術掌握的好壞是重要的因素,因此說體操課程的交叉設計可以減少跳箱學習的課時。
?。?)頭手肩跳箱
這項技術與頭手翻跳箱唯一的區(qū)別是在頭部著箱后,順勢前滾,肩部著箱,然后迅速騰空跳躍,顯然這項技術要比跳箱前滾翻更難,但比起頭手翻跳箱技術相對容易。為使學生較順利掌握該項技術,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兩種練習方法。如圖4、5所示。
在學習完以上各項技術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們傳授頭手翻跳箱技術了,為了使學生能夠順利掌握這項技術,教師同樣可以采取兩項輔助性練習。如圖6、7所示。05
在學習完這兩項輔助性技術后,學生們就可以進入到我們先前介紹的完整的頭手翻跳箱的學習過程中了。從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頭手翻跳箱技術難度雖然很大,但按照上述的教學順序一步步展開,學生們就會較順利地掌握這項技術。本文單純從跳箱技術教學角度為大家展開介紹,實際上,在日本跳箱教學中還充滿諸多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如跳箱上完成側手翻、跳躍后空中姿態(tài)的展示等等。
筆者曾經(jīng)觀摩過幾次我國國家級重點中學的跳箱教學課,其整個教學單元僅僅學習了跨越跳縱箱的技術,而在日本,小學階段的體操課教學內(nèi)容之豐富,技術難度之大,是我們廣大中小學教師無法想象的,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的介紹,能為我國的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提供經(jīng)驗與理念,逐步提高我國中小學體操教學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日]高橋健夫等編著.體育科教育學入門[M].東京:大修館書店,2003年9月.
2.[日]山內(nèi)基広著.大好きになる體育の授業(yè)[M].東京:日本標準,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