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地質災害多發(fā)的時代,我們應當把防震救災工作看作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它成為中小學體育教學拓展領域研究的新課題。要想做好防震救災教育和體育學科的有機整合,我們應該做到以下九個方面:
1.把防震自救列為體育教學的教材內容,和其它教學內容一起納入體育課程體系,在制定學年、學期體育教學計劃時,必須安排一定的教學時數(shù),采用理論知識教學和逃生自救技能實踐訓練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把防震救災工作安排在常規(guī)教學活動中,和其它教材一樣納入日常教學評價考核管理。
2.體育課堂教學應加強防震自救意識教育,要有計劃性、系統(tǒng)性、科學性。每學年初,在體育基礎理論知識和心理教育過程中,或在每年新生軍訓過程中有計劃地進行有關抗震、防震、自救、互救以及地震相關知識的教育。使防震自救意識深入廣大師生心中,做到警鐘常鳴,防患于未然。
3.把學生日常習慣養(yǎng)成與抗震自救教育結合起來。學生各種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是很好的地震自救行為習慣。如:我們平時在兩操、體育課中要求學生養(yǎng)成快速集合的習慣,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正是我們地震逃生自救的有效形式,我們應把這種意識滲透于日常教學中;再如:在體育課教學中,我們應強調哨聲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形成一定的條件反射,養(yǎng)成反應迅速、令行禁止、堅定果斷的優(yōu)良作風,使學生在震時混亂之中做到快速、有序撤離。
4.體育課堂加強各種身體素質練習。應在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性、協(xié)調性以及心理素質等方面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身體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僅是把學生身體練得強壯,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在地震時逃生自救的基本能力。
5.體育課堂應把體育保健知識與防災自救結合起來,并滲透于課堂訓練中。如:人工呼吸、傷員護理、傷口包扎、病人搬運、科學的自救方法等內容,通過系統(tǒng)的、科學的學習實踐,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救護知識和實踐技能,這樣不僅能提高日常傷病自我救護意識,同時也能大大提高震時的生存能力和救護能力,最大限度減少人員的傷亡。
6.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抗挫折能力,解決心理承受能力,這也是我們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如果我們能夠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日常教學活動中,把地震災害可能引發(fā)的后果和恐懼心理滲透到平時的教育活動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心理態(tài)度,就能使學生在困境中充滿自信、在挫折中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這一切都會有利于震時的救護與穩(wěn)定工作。
7.可以把地震作為教育素材設計體育教學場景,把防震自救知識貫穿于整個教學組織過程中,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地震的危害和凄慘,從而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團結互助,同情災民,珍惜現(xiàn)在大好學習時光,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將來更好地建設自己美麗的家園。
8.學校體育教學應把野外生存實踐活動作為重要教學內容來開展,通過開展野外生存訓練、挑戰(zhàn)極限等活動,模擬地震災害發(fā)生的場景,培養(yǎng)學生野外生存能力、安全防范意識、分析判斷能力、困難預見與處理能力、方向和方位辨別、危機處理與逃生等素養(yǎng)。例如:我們可以把體育課堂搬移到校外進行,公園、河邊、山坡、森林、草地等地方進行定向運動、挑戰(zhàn)極限、信任背摔、跨越障礙、攀巖等項目,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野外生存各種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自信心和堅忍不拔、英勇頑強的意志品質,大大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為解決災后心理恐慌和提高心理承受力提供很好的幫助。
9.把災后防疫工作與日常衛(wèi)生防疫工作相結合,可通過專題講座、圖片展覽、視頻播放等形式,加強對災后防疫工作的重要性的宣傳,教育學生震后不能隨便飲用震區(qū)水源,要搞好個人衛(wèi)生和環(huán)境衛(wèi)生,避免災后疫情的發(fā)生,減少次生災難。同時,要把學生良好衛(wèi)生習慣的養(yǎng)成,作為一種長期工作來抓。
如果結合我們的學科教學特點,把防震救災作為體育學科的拓展教學內容,以此來提高學生逃生技能和自救能力,增強防震自救意識。我相信一旦地震災害降臨,我們會有更多生命生還,就可以避免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