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文對程恩富主編的《現代政治經濟學創(chuàng)新》一書,從總論和方法篇、價值篇、產權和企業(yè)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經濟增長和發(fā)展問題、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問題、農村篇及改革篇八個方面,評價其基本內容并提出商榷,在評述和商榷過程中,提出對中國經濟學發(fā)展路向的一系列思考。
關鍵詞 中國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FO-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8)01-0073-06
近20年來,我先后發(fā)表了兩篇《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的文章:一篇是發(fā)表在《經濟學動態(tài)》1997年第7期;另一篇是發(fā)表在同一刊物2006年第11期。前文主要論證了創(chuàng)建中國經濟學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及其基本內容和方法論問題,后文主要是針對近十年來中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中的突出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認識和對策,兩文均引起了我國經濟學界的討論。最近,拜讀了程恩富等同志主編的《現代政治經濟學創(chuàng)新》一書,認為這是近20年來我國理論經濟學界少有的一本佳作,特寫此“三論”介評其基本內容,并評論其中的八大問題,與本書作者們商榷。
一、關于總論和方法篇
這是本書的重點篇。開宗明義提出了“超越馬克思和西方經濟學”的雄心壯志,這是難能可貴的;同時提出了方法論的泛化,不但要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也要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如現代數學、現代心理學、現代生物學,以及系統(tǒng)論、信息論和場態(tài)論等(只是未提現代物理學的耗散結構論)。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四大理論假設”,令人為之耳目一新。
但是,也有值得商榷之處,僅舉以下四例:
一是所謂“新的活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問題,本書中多次提到,認為這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為了正確領會本書作者的意思,我再次仔細學習了《資本論》中有關論述,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含義,就是“活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既不是“勞動力”本身創(chuàng)造價值,也不是物化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而是勞動力的使用(即活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并進一步指出:這種活勞動,在勞動中只是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并轉移物化了的舊價值,只有活勞動中的抽象勞動才創(chuàng)造新價值??梢?,這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題中應有之義,不是什么“新的創(chuàng)造”。
二是把“社會主義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分為“官方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學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問題,這當然是一個“新的提法”,但是也值得商榷。首先,官方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既指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理論,也包括列寧和毛澤東等發(fā)展了的經濟理論,當然也包括鄧小平的經濟理論以及“三個代表”思想和當今的科學發(fā)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等。這些也是咱們學界的指導思想和主流思想,決不能把少數人在某些問題上的異議打成是官方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反對派。其次,就所謂“學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來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爭論過,還有一些問題未取得一致意見,但從爭論雙方來說,在理論上還未形成什么“派”,更談不上什么“主流學派”。即本書作者所宣揚的“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創(chuàng)新學派”,實質上只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現代闡釋而已;而本書所重點批判的“中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也并未構成一個學派,更談不上什么“主流學派”,只不過是少數“海歸派”,在歐美學習了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硬套到中國的現實而已,用不著大張旗鼓地聲討,合力圍剿,還是以“團結”為重,心平氣和地探討,再通過社會實踐,這樣的思想矛盾是完全可以逐步解決的。林毅夫教授(還有郎咸平教授)的實例,就是有力的證明,雖然他們兩人是通過不同的道路實現的。
三是關于“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四大理論假設”問題。這的確是一個新提法,但其中有些問題需進一步研究:第一,關于所謂“新的活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假設”問題,前面已經指出,這只不過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現代表述而已,既不是“新的”,也不是“假設”;至于從中引出的“全要素財富說”和“按貢獻分配形質說”,也不是什么“新的”論證,只不過是馬克思用勞動二重性學說來說明商品的兩個因素以及使用價值財富與價值財富的創(chuàng)造及其實現問題。第二,關于“利己和利他經濟人假設”,我認為本書對這個問題的論證很精彩,足以服人,因而可以形成共識;至于個別同志(參見王東京《澄清經濟學的三大問題》一文)提出的“完全利己經濟人假設”,我們雖然不應提倡,但現實中卻是存在的,應當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這樣的問題。第三,關于“資源和需要雙約束假設”,這是人類社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碰到的現實問題,不僅是“假設”而已。本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結合國際和我國現階段的資源和需要雙約束的現實,采用什么方法來加以緩解呢?本書作者提出不應當采取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而應當用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方法才能解決;我認為,從總體上來說這種意見當然是正確的,但是也不能絕對化,因為現代主流經濟學從經濟體制和科學技術層面提出的經濟理論和對策,對我國現階段也是適用的,如信息經濟學、生態(tài)經濟學、科技經濟學等均是如此,我們?yōu)槭裁匆右跃芙^呢?第四,關于“公平與效率互促同行變動假設”,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下面結合《分配篇》再談。
四是關于“方法論”問題。我認為,這是本書寫得最好的一篇:第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論原理,遵循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的基本方法論,強調辯證邏輯和階級分析的方法;第二,第一次提出經濟學的兩個層面:本質經濟學與表象經濟學的劃分,強調本質經濟學的重大意義和基礎性作用,這對我國現階段經濟學界忽視本質經濟學、光強調應用經濟學的偏向,是一個重大的啟示;第三,明確提出:“經濟學的理論分野:勞動價值論與要素價值論”。這本來是恩格斯早在《反杜林論》中就指出的:價值理論是“經濟學體系純潔性的試金石”,但早被人們所遺忘了,因此本書強調指出這點,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第四,在《關于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幾個問題》一文,具體指出了:“研究的對象:現實具體”——“研究的結果:思維具體”——“研究的過程:從現實具體到思維具體”——“敘述的方法:再現思維具體”。這是對馬克思《資本論》方法:“從研究來說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敘述來說是從抽象到具體”的具體生動的描述,這對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和論述來說都是適用的。第五,關于“海派經濟學方法論:綜合創(chuàng)新的若干思考”一文,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方法論問題,都是我們經濟學界在研究中所忽視的方法論問題,值得我們很好地汲取和運用。
二、關于“價值篇”
這是本書重點論證的問題,也是國際經濟學界百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我國經濟學界近十多年來更是一個爭論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本書堅持了“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進一步拓展了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內涵,指出:“物化勞動不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者的一次勞動不能多次創(chuàng)造價值”、“離開活勞動的科學技術本身無法創(chuàng)造價值”;并強調指出:“發(fā)展勞動價值論的關鍵是拓展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并具體指出:“凡是能夠提供文化商品(精神商品的勞動)”、“凡是直接為生產性企業(yè)提供某種生產性服務的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凡是與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直接有關的非物質生產勞動”,都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最后總結出判斷非物質生產勞動是否創(chuàng)造價值的三條標準:即單純商品買賣、單純金融中介和技術中介,以及從事會計、律師、黨、政、軍、公檢法之類的服務活動,不宜視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對以上論述,除了最后關于服務活動的生產性問題尚有爭議外,其余均已成為我國經濟學界的共識。
此外,在《價值篇》中,還有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一是關于知識勞動的價值創(chuàng)造和實現問題,因為其中涉及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的價值決定和價格問題,其數量很難具體確定,這還是計量經濟學方面的一個盲區(qū),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解決這一問題;二是從事第三產業(yè)的勞動對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問題,靠西方經濟學界根本不可能解決,我國經濟學界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必須發(fā)揮集體研究的力量,及時加以解決,否則會影響我國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不能實現信息化社會;三是對馬克思關于“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變動規(guī)律”的問題,即谷書堂教授在《新勞動價值論一元論》一文中提出的“正比”和“反比”問題,我在《也談勞動價值論一元論》一文中已表達了我的看法,這里就不多談了;四是關于馬克思的價值轉形理論,這是爭論了一百年的老問題,20世紀40年代以后,進入數理經濟學的爭論階段,至今尚無定論;我國經濟學界中青年學者從80年代以后也介入這一爭論,先后出現了張忠任、白暴力、丁堡駿、蔡繼明、岳宏志等不同的論證,本書的作者朱奎同志也屬于轉形問題的一家之言,至于他們的論證誰是誰非,估計短期內很難得出定論。
三、關于“產權”和“企業(yè)”問題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問題,也是近20年來爭論的焦點問題。本書作者對此提出了許多精辟的看法,如關于產權的本質、結構和變遷的論證,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勞動力產權的基本內涵,以及建立“一府兩系、三層分立、分類管理”的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等問題。這些意見有的已為我國改革的實踐所證實,并為國家有關部門所采納。當然,也有些意見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是關于“產權”的定義問題。西方產權經濟學家對此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其創(chuàng)始人科斯也沒有提出明確的定義,其后繼者所下的定義不下十種。我國經濟學界對此也是意見不一,有人認為產權就是所有權,有人認為是經營權,有人認為是所有、占有、使用、支配等“四權”的統(tǒng)一;我認為,根據《羅馬法》的規(guī)定,財產權可區(qū)分為所有、占有、使用(支配)、收益“四權”,它們是互相聯系和制約的,其中“占有權”是關鍵,特別在商品經濟制度下至關重要,因此在法學上稱之為“產權”,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稱為“財產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占有”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由于當時是原始公社制度,國家和法律制度還沒有形成,因此“占有”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由法律所確定而加以保護的,因此不存在什么“產權”概念,只是在人類社會出現私有制和法律制度后,才形成所謂“所有權”和“產權”等經濟法概念,同時出現財產所有權和占有權的分離狀態(tài),在發(fā)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交易成為市場經濟的主要形態(tài),產權經濟學才應運而生。這就是“產權”這一范疇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發(fā)展過程。
二是關于勞動力產權問題。我基本上同意本書作者的意見,并補充幾點說明:第一,關于人力資源、人力資本、人才資本、智力資本幾個范疇的聯系和區(qū)別:人力資源只是表示“人力”是構成生產力的一個要素;而人力資本則是在資本雇傭勞動制度下,人力被作為一種資本來使用,即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工具;人才資本則是指這種人力不是指一般的勞動力,而是指具有一定才能的勞動力;智力資本則是專指人們的智力(即復雜的腦力)變成了資本。由此可見,對勞動力的稱謂不同,其含義和作用也有所不同。第二,關于勞動力產權與剩余索取權的問題:這也是我國經濟學界爭論的焦點問題。我認為,勞動力產權既然是歸勞動者所有,當然勞動者應有剩余索取權,但是在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雇傭勞動力的制度下,根據商品價值規(guī)律的原則,勞動者按其勞動力的價值取得相應的工資就可以了,剩余價值則全部被資本所有者占有了,這就形成了所謂“剝削”,如果勞動者也有剩余索取權,也就是說可以取消或減少資本所有者的剝削,這又是同資本所有者的資本產權原則相違背的,也就是說,勞動者的剩余索取權只有在不存在資本私有產權與物力資本產權按貢獻共享利益的原則,也就是說物力資本并不創(chuàng)造價值,為什么要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在資本雇傭勞動力制度下,資本家是憑資本產權占有全部剩余價值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制度,理論依據是什么?具體分配如何量化呢?這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四、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
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理論界爭論最激烈的問題。因為過去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一致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是根本不相容的,一個姓“社”,一個姓“資”,兩者水火不相容,勢不兩立。雖然我國五、六十年代個別老經濟學家提出過商品經濟萬歲、價值規(guī)律萬歲的觀點,但都在一片批判聲中銷聲匿跡了。直到改革開放以后,這個問題又被經濟學界重提出來,而且經過了一場激烈的大辯論,形成了“計劃派”和“市場派”的尖銳對立,長達十幾年之久,最后通過黨的十四大文獻取得了一致意見,創(chuàng)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這是我國經濟學界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巨大貢獻,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但是,問題并未完全解決,還有許多問題應當進一步探討。
一是關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矛盾問題,也就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公有制能否結合以及如何結合的問題。近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這兩者是可以結合而且必需要結合,否則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順利地建立和發(fā)展起來。但從理論上如何證明呢?本書所載張銀杰《從私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矛盾看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并存》一文,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回答了這一問題,而程恩富、馬艷同志的《市場經濟中若干經濟心理行為探究》一文又從經濟心理學進一步解釋了這一問題。
二是關于資本市場問題。這是一個世紀以來國際經濟學界的一個難題,資本市場的實踐發(fā)展很快,而且瞬息萬變,來無蹤,去無跡,因此人們對其很難把握,至今沒有摸清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特別是其中的虛擬資本市場,更是光怪陸離,令人不識廬山真面目,近20年來先后發(fā)生的日本“黑色星期日”和東亞金融危機,至今留下的“后怕”遠未消除,我國金融股票市場的大起大落,更是令股民們膽戰(zhàn)心驚,夜不能寐,當政者也為此發(fā)愁,這也給我們經濟學界提出了一個艱巨的任務,即加強對資本市場(特別是虛擬資本市場)的大力研究,總結其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規(guī)律,提出符合我國資本市場的戰(zhàn)略與策略,及時扭轉虛擬資本市場的盲目波動現象,力求避免嚴重的金融危機。本書作者提出了“資本市場的科學發(fā)展之路”,這是值得稱道的。
三是關于知識經濟問題。本書作者研究了知識經濟的風險利益問題,這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問題,當然值得研究,特別是其中關于風險利益的問題,至今很少人研究過,本文作者開了個好頭,這是值得稱道的。問題在于:對知識經濟問題的研究只是才開始,連什么是“知識經濟”的定義至今仍缺乏一個明確的科學概念,一般都采用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的提法:“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顯然,這個定義太一般了,并未表達出知識經濟的本質和特點,不能作為知識經濟的科學定義,有待我國和國際經濟學界通過深入研究和討論后才能最后確定。在未定以前,知識經濟的風險利益也是很難科學界定的。
五、關于經濟增長和發(fā)展問題
本文作者主要論證了經濟發(fā)展問題。其中涉及經濟增長與經濟利益關系的轉變、中國科技產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與政策分析、綠色財富、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紐帶、虛擬經濟新增長邏輯初探??梢姳緯髡咦プ×宋覈斍坝绊懡洕鲩L和發(fā)展的四個新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和論證,這是難能可貴的。
問題在于:這主要是屬于“發(fā)展經濟學”研究的內容,特別是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的中國經濟學界不能回避的問題。我認為,根據“國際發(fā)展經濟學”的奠基人和“新發(fā)展經濟學”創(chuàng)建人——張培剛教授的理論,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實踐,中國經濟的發(fā)展與增長主要應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區(qū)別經濟發(fā)展和經濟增長的內含和本質,從戰(zhàn)略和決策上主要抓經濟發(fā)展,這也就是鄧小平所高度概括的:“發(fā)展是硬道理”。GDP的增長數量和比例也很重要,但不是根本,更不是唯一;二是堅持以“農業(yè)工業(yè)化”為核心,改革二元經濟為一元經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三是實現三次產業(yè)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當前必須大力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四是必須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五是推進農村文化教育和醫(yī)療衛(wèi)生的發(fā)展,提高全民(特別是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當然,本書“發(fā)展篇”提出的四個問題也應很好地加以解決。
六、關于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問題
這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提出的新問題,30年來一直爭論不斷,至今仍有一些問題未達成共識,仍有深入探討的必要。
一是關于“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理論依據問題,按勞分配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這是馬克思早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明確論證了的,這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沒有什么異議;關鍵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依據問題,我國學術界不少人是用“共創(chuàng)論”來說明“共分論”的,我多次指出這是違背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是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的借尸還魂,是根本錯誤的;本書作者提出“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是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并存決定的”,這當然是對的,但并沒有回答以上的問題,即這兩種分配的計量問題,而是用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問題,“價值創(chuàng)造與價值分配是不同領域的問題,不能在主觀上強求兩者有同一的本源”,這似乎回答了這一問題,但一旦涉及分配的計量時問題又出來了:按勞分配是指按勞動者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經過“扣除”以后在勞動者間進行分配,而按要素分配是指要素在生產中“貢獻”進行分配,“就是按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進行分配”,按照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原理,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市場價格是市場價值的貨幣表現,這不是表明要素本身也創(chuàng)造價值嗎?從而又陷入“共創(chuàng)論”的怪圈,這又如何堅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呢?
二是關于按“勞”分配與按“勞動力價值”分配問題,本書作者對兩者的“區(qū)別”作了很好的論證。問題在于:在我國現階段的條件下,這兩者難道沒有任何聯系嗎?當然不是如此。其實,在私有企業(yè)中這兩者難解難分,在公有企業(yè)(特別是集體、合作、股份企業(yè))中也是緊密相聯的。這就迫使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的多樣性、復雜性問題。
三是關于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這也是我國經濟學界爭論了近30年的問題,近幾年來劉國光教授對“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方針提出了批評,引發(fā)了一場新的討論。我認為,本書作者“關于分配關系中的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的論述,還是基本正確的,我就不多談了。
四是關于我國現階段收入差距問題,這是當前我國反應最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對農民收入奇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擴大以及東西部收入差距懸殊,反應尤為強烈,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到了非緩解不可的時候了。本書作者用整整五章的篇幅論證了這一問題。首先分析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要素市場觀,其次分析了兩種分配方式的機理與結果,再次是分析了我國農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區(qū)差距,最后是分析了現代“剝削”關系的變異及其存在。我認為,這些分析有理有據,所提對策具體可行,希望得到有關部門和單位的重視和采納。我在這里只補充一點,就是國家必須重視東西部地區(qū)收入差距的擴大問題,這個問題不緩解,所謂“西部大開發(fā)”將付之東流,其后果將不堪設想。
七、關于“農村篇”
這是本書作者重點論證的大問題,用了整整六章的篇幅進行論證:一是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集體合作經濟模式的多樣化問題;二是我國農村社會主義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理論探討;三是我國農業(yè)經濟發(fā)展何去何從的問題;四是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空間分布特征的實證研究;五是農業(yè)與非農業(yè)地租問題的動態(tài)均衡分析。從這些章目可以看出,本書作者對我國現階段的“三農”問題,基本都涉及到了。我這里只想補充一點,就是我國現階段農村土地制度的調整和改革問題,涉及農村土地的所有權、產權、經營使用權和租稅、地價、征用農地等政策性問題。近三年來我先后發(fā)表過四篇文章,提出農村土地國有化、農地產權農戶化,農戶有權將承包土地出租、入股、轉讓、遺傳,廢除我國封建制度延續(xù)下來的按土地、人口和特產收稅的制度,提出和城市一樣改為征收農戶家庭所得稅。這些意見有的已被政府所采納(如取消農村土地稅),有的正在進一步研究中(如關于農村土地國有化問題)。
八、關于“改革篇”
這是本書帶有總結性的一篇。其中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諧社會的“四元型經濟制度”、兩種改革途徑、壟斷的評價及其分類改革,國有資產“經營性”與“非經營性”比較研究、中俄經濟改革總體比較等。我認為,這些都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事求是的總結。但是,也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現擇其要者分述于后:
第一,關于國有經濟的功能和產權制度安排問題,本書作者的論述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的,這已成為我國經濟學界的共識。問題在于: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當然首先是國有制,但還有眾多的集體所有制如集體經濟、合作經濟、股份制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公有成份問題,扣除這些公有制后,國有經濟就不可能也不應當成為主體了,因此只能說是“主導”了。把“主體”和“主導”混為一談,這正是過去長期爭論的主要原因。
第二,關于股份制的性質問題,我國經濟學界長期爭論不休,至今未有定論,有人說是私有制,有人說是公有制,也有人說是公私共有制或“新公有制”;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定性,如果從我國當前的現實出發(fā),似應定性為“集體公有制”為宜,具體論述就不多說了。
第三,關于和諧社會的“四元型經濟制度”問題。這是本書對我國經濟體制(甚至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創(chuàng)新,完全符合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希望中央能采納并付諸實施。
第四,關于“兩種價值判斷,兩種改革途經”一文問題,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與之商榷。因為當時主要是從“挺郎”與“批郎”之爭立論的,沒有從其基本理論框架來評價,現在看來,武文的基本框架和理論論證是基本正確的,在此謹向武裝同志致歉。
第五,關于“壟斷的評價及其分類改革”、這是我國當前國有企業(yè)進一步改革的重大問題,本書作者對此作了重點論述,對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具有重大意義,希望有關單位采納并制定具體政策付諸實行。
結束語:三論“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
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學界對這個問題一直進行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80年代初老一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許滌新、孫冶方發(fā)表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流通和分配》和《社會主義經濟論》,80-90年代出現了《南方本》、《北方本》和《教委本》,進入新世紀以來又出現了逢錦聚、林崗、張宇等教授編著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現在又出現了《現代政治經濟學創(chuàng)新》一書,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黨中央確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即將出版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必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必將牢固地占領我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的主導地位和主體地位。
責任編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