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王雅清是遼北人,生于一個務農(nóng)的家庭。她個性開朗、爽直、勇敢、堅強,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智慧。也正是她的這些優(yōu)秀性格,使我們?nèi)疑钚腋?,使我們七個兒女優(yōu)秀,使我擁有了成功的事業(yè)和人生。
使我擁有一個幸福的家
為躲避日軍侵略,母親12歲時就從東北離家,隨東北人成立的流亡中學漂泊異鄉(xiāng),在南國開始了自己的求學之路,并最終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上海體專。
大陸解放時,父親隨國民黨政府先行到臺灣,留下母親和年幼的5個孩子(我的大哥和四個姐姐)。開朗、智慧的母親不甘心就這么生活下去,她毅然決定帶著5個兒女離川赴臺,然而,在那個年代,一路上要突破各種檢查、關卡,談何容易!但母親最終戰(zhàn)勝了各種險阻和磨難,途經(jīng)香港,于1950年底一家人在臺灣團聚。
做我的知心朋友
我從小就是一個特別頑皮的孩子,特別喜歡模仿:模仿父親的四川話,模仿他踱方步,還模仿電視里人物講話的腔調(diào)。每天二姐回家時,我總纏著她陪我玩官兵與強盜的游戲。而且,我永遠是官兵,她永遠是被我打死的強盜。每次為了給我理發(fā),媽媽會帶著三姐到理發(fā)店,借用店里的剪刀、刮胡刀、毛巾,演“布袋戲”給我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坐定半個小時把頭發(fā)理完。
我做這些調(diào)皮事的時候,母親總是微笑地看著我。和這樣的母親在一起,我們每個孩子都沒有什么距離感。這么多年來,母親一直和我們“打成一片”,我們和母親的感情也很深很深。
讓我成為自己的主人
當然,母親的寬容也不是沒有條件的,凡事一旦和我的成長、我的未來相關,母親就會特別重視,也會對我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她總是要求我,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在這方面,沒有通融的余地。
小時候我一直渴望長大,記得突然有那么一天,我覺得幼兒園太無聊了,就纏著母親同意讓我上小學。
母親確信我不是一時沖動后,就讓我先去嘗試參加私立小學的入學考試,說如果我通過了入學考試,就讓我去讀小學。
那次的入學試題對我來說易如反掌。放榜那天,母親陪我去學校,當她看到“李開復”三個字在第一名的位置閃亮時,竟然激動地叫了起來:“哎呀,第一個就是李開復,你考上了!”那一刻,母親臉上掩飾不住的興奮和自豪,即便是過了幾十年我也不會忘記。從母親的表情中我才知道,自己一丁點的小成功可以讓母親那么驕傲。同時,這件事也讓我懂得,只要大膽嘗試,積極進取,就有機會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
其實,在新的世紀里,人擁有更多的選擇。孩子從小就需要獨立性、責任心、選擇能力和判斷力。很慶幸的是,遠在40年前,我父母就把選擇權(quán)交給了我,讓我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教導我不再驕傲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但是,母親不僅僅希望我“聽話”,更希望我“講理”。所以,母親總是用“機會教育”來讓我理解怎么做人。
考入小學后,我不免覺得挺驕傲的,每次父母親有朋友來家里,我都要偷偷告訴他們我有多聰明、多厲害。
記得有一次,我和一位來家里做客的阿姨炫耀自己,說自己除了100分,連99分都沒見過,沒想到,這句話被母親記在了心里。當我第二個星期拿著90分的成績單回家時,媽媽二話不說地拿出竹板把我打了一頓。到現(xiàn)在我都記得母親的話:“打你是因為你驕傲。你說連99分都沒見過,那你就給我每次考100分看看!不光要好好學習,還要改掉驕傲的毛病。別人出自真心夸獎你,才值得你高興。自夸是要不得的,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
這一次處罰,讓我永遠都記得“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這個做人的道理,也深深理解了母親總是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的時機來正面教育我的良苦用心。
鼓勵我堅強、自信
母親從沒去過美國,她接受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但卻出人意料地保留了一份開明的天性,聽從了大哥的建議送我到美國讀書。那天,母親把手放在我頭上,對我說:“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出在那里,你就到那里去吧?!?br/> 在父母的期待和鼓勵下,11歲的我來到了美國南方田納西州的一個小城市。在這個只有兩萬人的小城市里,來自中國的小學生只有我一個。由于英文不是很好,經(jīng)常聽不懂老師和同學們在說什么,母親就一直很擔心我能否跟上進度。記得有一次,因為我在數(shù)學課上表現(xiàn)出色而得到老師的表揚,我非常高興,回家后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沒想到母親顯得比我還興奮。那一刻我知道了,我終于開始一點點地適應這里的生活了。
母親不懂英語,但她每年都會花6個月時間在美國陪我讀書。每天她看著我去上學,為我準備好吃的點心和晚餐,放學后和我聊學校里的事情。這種陪讀生活延續(xù)了整整7年,在陪讀的日子里,母親要默默忍受語言不通、文化迥異的生活環(huán)境,真的不容易!
指導我懂得愛國
我在美國的第一年,母親陪讀6個月后,臺灣那邊,家里人開始催母親回去。臨走前的幾天,母親一直在叮囑我,回家記得做作業(yè),背英文,聽哥哥嫂嫂話……上飛機前,她又鄭重地對我說:“我還要交代你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不可以娶美國太太。我知道,美國的孩子都很早熟,很早就開始約會,所以要早點告訴你。不是說美國人不好,只是美國人和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都不一樣。而且,我希望你做個自豪的中國人,也希望你的后代都是自豪的中國人,身體里流的是100%炎黃子孫的血。第二件事,就是每個星期寫封信回家?!?br/> 按照母親的囑咐,我每周都寫信把自己在學習上取得的進步告訴母親,而且每封信都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是我答應母親一定要做到的事。
人們都說小孩子最容易掌握一種語言也最容易忘掉一種語言。而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中文始終沒有落下,我不得不感謝母親的叮囑——如果不是在那些年里每星期給母親寫一封中文家書,而且母親一個字一個字地幫我改正錯別字,也許童年時所學的漢字早被ABC侵蝕了。
后來,我終于明白,母親臨走時叮囑我的兩件事,不單是簡單的希望我娶中國妻子,會中國語言,更蘊含著一種濃濃的家國夢、深深的中國情,因為母親不止一次提醒我說:“別忘了你是中國人。”
擔當我的堅強后盾
有人說:子女是父母最甜蜜的牽掛。對此,我以前還不大理解。當我有了孩子后,我真的體會到了這一點,也因此而特別懷念那一段母親把我攬在懷里的歲月。其實,每個人不管年紀有多大,他始終是母親的孩子。
2005年,當我離開微軟加盟Google時,微軟公司決定起訴我,我知道我有麻煩了。深夜里,我佯裝鎮(zhèn)定打電話給母親,在電話那頭,她堅定地告訴我:“一切都會沒事的,不管你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我都會站在你這邊,你永遠都是最棒的?!?br/> 隔著太平洋,我強忍住感動的淚水,沒有在電話中失聲,但放下電話后,我就再也忍不住了。我無比感動并深深地自責:感動的是母親對我的真誠支持,自責的是我還需要母親為我的工作操心。
我很慶幸有這樣一位既傳統(tǒng)又開明,既嚴厲又溫和,既勇敢又風趣,既有愛心又有智慧的母親。
為了感謝母親,在她60歲生日時,我畫了一張卡片給她,卡片上寫了一首感謝母親的詩,還畫了一束康乃馨。這張卡片,母親至今仍放在床頭……
?。ㄕ浴吨袊鴭D女報》20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