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創(chuàng)造奇跡,締造了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yè)“臺塑王國”;
心系中華,兩次發(fā)表萬言書,批評陳水扁當局一意孤行主張“臺獨”可能為島內(nèi)民眾帶來災難;
游走兩岸,不僅被大陸視為臺商領袖、兩岸交流的先行者,同時也成為島內(nèi)藍綠陣營爭相拉攏的對象……
王永慶就是這樣一個總是創(chuàng)造著神奇的人。在臺灣富豪排行榜上,他以68億美元排名第二。作為臺塑集團創(chuàng)辦人,他被譽為臺灣“經(jīng)營之神”。10月15日,王永慶在美國新澤西州病逝,享年92歲。
“能為整個民族做幾件重要的事,一生也算沒有白活”
王永慶1917年出生于臺北縣一個貧苦的茶農(nóng)家庭。15歲時,由于家里供不起他繼續(xù)念書,王永慶小學畢業(yè)即到嘉義一家米店當學徒;16歲時,勤奮的王永慶帶著父親借來的200元錢自己開辦米店,踏出了當老板的第一步。
1954年,37歲的王永慶與別人合作籌措50萬美元,創(chuàng)辦臺灣島內(nèi)第一家塑膠公司。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今的臺塑集團已經(jīng)發(fā)展成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yè)集團,屬名符其實的“臺塑王國”。目前,臺塑集團的資本額達新臺幣24623.97億元,員工超過9.5萬人,觸角遍及塑化、紡織、石化、電子等行業(yè),集團下掛牌公司達10多家。
從不名一文的米店學徒到首屈一指的億萬富豪,從不識“塑料”二字的“門外漢”到聲名顯赫的“塑膠大王”,王永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斗精神傳遍了全世界。
“我今年已經(jīng)75歲了,若能為整個民族做幾件重要的事,這一生也算沒有白活,就算血本無歸,又何足惜之!”在一次訪問大陸的演講中,王永慶的一番感慨,流露出他濃濃的中華兒女赤子之心。
“如果來兩三個王永慶,兩岸事情就好辦了!”
王永慶在1989年11月30日首次踏上大陸,并密訪當時大陸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國務院總理李鵬、副總理朱基等。
隨后在12月5日,在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陪同下,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見了王永慶。王永慶表達臺塑有意投入70億美元,興建煉油與石化廠一貫化體系,還有電廠、船隊與醫(yī)院等建設。
據(jù)了解,鄧小平特別交代隨行官員要與王永慶積極合作,甚至還說:“如果臺灣能來兩三個王永慶,那兩岸的事情就好辦了!”鄧小平拍板決定,拿出1萬公頃的海滄土地,并準備5000公頃的漳州土地支持,將兩塊土地合起來成立特區(qū)。
會見結(jié)束后,鄧小平邀請王永慶共進晚宴。王永慶委托女兒王瑞瑜代為致詞。王瑞瑜是王永慶與夫人李寶珠所生的第二個女兒,既聰穎又美麗,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代父致詞時僅20多歲。王瑞瑜說,臺塑是島內(nèi)最大的民營企業(yè),已有30多年的經(jīng)營歷史,為臺灣的石化工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一名中國人,王永慶一直考慮的是,如何能把臺塑的經(jīng)驗帶入大陸,同樣也為大陸石化工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片天地。
王瑞瑜的話贏得了全體來賓長時間的掌聲。
為凸顯王永慶登陸投資的意義,大陸把王永慶擬在海滄投資的石化項目先是命名為“1130工程”,后一律改為“901工程”,前者是紀念王永慶1989年11月30日首訪大陸;后者則在紀念“海滄計劃”在1990年1月開始商談。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基為順利推動“海滄計劃”,將本來考慮在大陸各省設置的14個輕油裂解廠計劃項目停掉,還大方破例核準王永慶臨時提出的產(chǎn)品由百分百外銷轉(zhuǎn)為百分百內(nèi)銷的要求。
經(jīng)過3年磋商,1992年11月6日,王永慶與大陸官方就海滄投資條件達成共識,國務院總理李鵬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盛大宴會,慶祝合作成功,準備與王永慶簽署文件。
但王永慶的“海滄計劃”卻觸動了兩岸政治敏感神經(jīng),當時雖尚無“戒急用忍”,但李登輝在黨政高層會議已提及此項政策方向,結(jié)果李登輝及時任“行政院長”郝柏村對王永慶的舉動大為惱火,認為“海滄計劃”帶給臺灣政治傷害比經(jīng)濟傷害大,于是給王永慶下了最后通牒。
郝柏村給臺塑下達了三點指示,揚言如果王永慶與大陸簽署有關“海滄計劃”的協(xié)議,那么“行政院”將:一、責令有關部門停止臺塑集團三家母公司的股票交易;二、責令相關銀行凍結(jié)臺塑集團的資金往來;三、限制臺塑高層人員出境。“此三條處置意見當中任何一條都足以置臺塑集團于死地”。
為了顧及臺灣方面的過激反應,為了臺塑的未來發(fā)展,更為了對幾萬名股東負責,王永慶在無奈之下,只得在征得大陸方面諒解后,決定暫緩簽約。1992年11月6日,王永慶“海滄計劃”被迫緊急剎車,轟動一時的“海滄計劃”就此宣告夭折。
“他再次感動了整個中國,再次贏得舉國的贊嘆與尊敬”
“有錢不去做公益,是一種罪過。”這是王永慶的名言。而被人津津樂道的王永慶,一生中總共為慈善事業(yè)捐贈25億元新臺幣,成為臺灣史上捐款行善最多的企業(yè)家。
作為最早來大陸投資的臺灣商人之一,王永慶對大陸充滿了特殊感情。2004年,王永慶本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提出在貧困地區(qū)興建1萬所希望小學并設獎學金,捐贈金額達30億元人民幣。目前已經(jīng)立項或正在興建的有2300所小學,已完成的有500多所。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5月14日,王永慶向災區(qū)捐款1億元人民幣,深埋心中的那股大中華情結(jié),可見一斑。
王永慶的前半生事業(yè)重心在臺灣,后半生在大陸。而回首王永慶后半生20多年來與大陸的交往,他身上充分體現(xiàn)的“同胞愛、手足情”,再次讓我們感受到了海峽兩岸血脈相連以及這位老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有網(wǎng)友如是評論:“他再次感動了整個中國,再次贏得舉國的贊嘆與尊敬?!?br/>
?。ňC合自《世界新聞報》
《國際先驅(qū)導報》200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