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上半葉,歐洲大陸音樂名家如繁星璀璨,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大師不斷涌現(xiàn),隔海相望的不列顛島感受著來自歐洲大陸的藝術(shù)氣息,與此同時,也期待著自己的音樂藝術(shù)家們快快成長,從而使得英國音樂得以復興,在歐洲樂壇占有一席之地。
作曲大師愛德華·埃爾加被譽為是兩百年來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望的作曲家。這樣的評價毫不夸大,因為作為經(jīng)濟、科技強國的英國,18、19世紀,在音樂文化上卻沒有引領(lǐng)歐洲乃至世界的發(fā)展潮流。自亨利·普賽爾之后,英倫三島似乎成了歐洲樂壇忘卻的一塊土地。
1857年6月2日,愛德華·威廉·埃爾加出生在英國伍斯特近郊布羅德西斯的一個音樂書商家庭。父親是一個音樂愛好者,會管風琴、小提琴。埃爾加自小耳濡目染,愛好音樂,但少年時代的他,對音樂知識的學習更多來自于自學。他學習過小提琴、管風琴、大管等很多樂器,以小提琴最為擅長。對音樂的愛好與日俱增,埃爾加大一些的時候,立志成為一名音樂會小提琴演奏家,并專門去倫敦向名師阿道夫·波利策拜師求藝。但后來經(jīng)過思想斗爭,放棄了先前想法,轉(zhuǎn)向作曲發(fā)展。他開始認識到,英國音樂的振興首先在于創(chuàng)作。22歲時,埃爾加在家鄉(xiāng)伍斯特合唱隊和伍斯特精神病院管樂隊擔任指揮。1882年又接任了伍斯特業(yè)余器樂協(xié)會指揮一職。具體的樂隊指揮工作,讓他對音樂創(chuàng)作,尤其是音樂的色彩處理有了深刻的認識。
1889年,埃爾加與陸軍少校亨利·羅伯茨爵士之女卡羅琳·愛麗絲結(jié)婚?;楹蟮奶鹈凵睿屗M入了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音樂會序曲《弗魯瓦薩爾》、合唱曲《黑武士》、清唱劇《生命之光》陸續(xù)成功上演。然而,標志著愛德華·埃爾加進入一流作曲家行列的還是1899年創(chuàng)作的管弦樂《謎語變奏曲》,他本人也由此一曲成名。這部設計精巧的作品,由主題和14個變奏組成,每一個變奏代表著一個人。第1變奏和第14變奏分別代表他的妻子和自己,而中間的12段變奏則是他們的12位朋友,極富想象力。作曲家在樂譜的扉頁上寫道:“獻給曲中所描寫的朋友們?!薄吨i語變奏曲》在歐洲各地上演,大獲成功,這對埃爾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小的激勵。
繼《謎語變奏曲》之后,埃爾加又先后創(chuàng)作了清唱劇《杰隆修斯之夢》(1900)、管弦樂《威風堂堂進行曲》(1901~1903)、弦樂曲《引子與快板》(1905)、《b小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1910),進一步鞏固了他的國際地位。創(chuàng)作于1908年和1911年的兩部交響曲被作為英國交響曲的典范對后世影響深遠。他于1901年至1903年先后寫了5首小進行曲,合稱為《威風堂堂進行曲》。英國作家豪斯曼聽到這首曲子,為之震撼,創(chuàng)作了抒情詩《希望和光榮的國土》。愛德華七世更是將這首進行曲的主題用作《加冕頌歌》。有著“英國第二國歌”之譽的《威風堂堂進行曲》在二戰(zhàn)中,鼓舞著英國民眾團結(jié)一心,頑強地抵御著德國法西斯的入侵。甚至在美國學生畢業(yè)典禮上,學生們也是在這首凱旋而莊嚴的樂曲聲中接過畢業(yè)證書的。此外,《威風堂堂進行曲》還為美國迪士尼影片《幻想曲2000》增色不少,影片中經(jīng)歷了暴風雨侵襲的動物們,終于迎來了曙光,踏上歸途;先前走散的唐老鴨夫婦也終歸相見,他們在《威風堂堂進行曲》中挽手向著美好未來前行。這些都足見這首作品影響力之深遠。
鑒于對英國音樂的貢獻,1904年,愛德華·埃爾加被受封為爵士。1919年,他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e小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同年,還創(chuàng)作了幾部室內(nèi)樂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根據(jù)英國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狂戀大提琴》(又名《她比煙花寂寞》)中,埃爾加的這首作品作為音樂主題,貫穿于整部電影,從更廣意義上,詮釋出英國人那深沉的愛。
1920年,對于埃爾加來說是沉重的一年,與他相濡以沫31載的妻子去世。在以后的歲月里,他就少有創(chuàng)作了。4年后,被聘為英國王室御用音樂教師。在生命的最后10年,埃爾加更加內(nèi)省,不再創(chuàng)作,身體也是每況愈下,1934年2月,埃爾加在家鄉(xiāng)伍斯特辭世。
愛德華·埃爾加是一位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作曲家。他創(chuàng)作視野寬廣,注重吸收德奧的作曲技法,又立足于英國的傳統(tǒng)風格。他的音樂,自然樸實,雖然屬于后浪漫主義,但是有別于歐洲大陸的色彩,而從中展現(xiàn)出的是紳士、莊重的英倫氣質(zhì),散發(fā)出的是高貴、典雅的不列顛氣息。美國音樂學家格勞特和帕利斯卡在其著《西方音樂史》中曾這樣評價埃爾加的音樂:“……他的音樂毫無民歌的影響,也沒有任何得自民族音樂傳統(tǒng)的技巧特征。然而,‘一聽就是英國的’?!?br/> 由于愛德華·埃爾加的努力,英國音樂開始得到復興,并為世人矚目。他也由此被英國人視為“英國的貝多芬”。對于英國的音樂發(fā)展而言,埃爾加可以說是一位承前啟后的人物,對英國后來的作曲家諸如沃恩·威廉斯、霍爾斯特、布里頓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埃爾加,也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音樂開始再度繁榮的標志。人們從他的音樂中感受到的是作曲家樸實無華的真情流露,以及英國音樂的沉穩(wěn)莊重。名作《威風堂堂進行曲》和小提琴小品《愛的致意》,至今是各種禮慶活動和音樂會上的盛演曲目,作為英國音樂的名片,不僅飄蕩在世界各地的上空,更將永駐于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