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托爾斯泰,就不能認為自己了解祖國,不能認為自己是個文明人。
——高爾基《俄國文學史》
莫斯科河附近的托爾斯泰街26號,是一座美麗的草木葳蕤的庭院,越過臨街的雕有花紋的木圍墻,可見一棟橘紅色的兩層樓的木板房。院門口鑲著的一塊小小的銘牌上刻著如下俄文:“列夫·托爾斯泰故居博物館,作家1882至1902年在此居住?!?br/> 這位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圖拉省拉皮文縣的波良納莊園的大文豪,雖然是名門貴族,世襲伯爵,卻畢生都在探索社會的改革,尤其關(guān)注并致力于農(nóng)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托爾斯泰長期住在離莫斯科186公里的鄉(xiāng)村。他不喜歡工業(yè)化程度日益提升的大城市,只是在1863年至1869年創(chuàng)作《戰(zhàn)爭與和平》期間,為了查找有關(guān)歷史檔案資料才去莫斯科。1881年9月托爾斯泰舉家遷居莫斯科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幾個孩子的上學問題。18歲的長子謝爾蓋已到讀大學的年齡。大女兒塔吉揚娜也要進莫斯科美術(shù)學校,托爾斯泰特意請列賓教她畫畫(博物館里有一幅列賓1891年為塔吉揚娜畫的肖像)。即使在莫斯科定居后,每年春夏季節(jié)還是經(jīng)?;氐讲技{莊園。1902年后,因兒女們都相繼完成了學業(yè),而這座庭院附近有家啤酒廠噪音很大,影響寫作,年事漸高的老作家就很少住在此地了。1910年11月7日托爾斯泰逝世后,其二女兒瑪麗婭成為房主人,十月革命勝利后,她將父親的故居捐贈新生的蘇維埃國家,1928年瑪麗婭讓出全部庭院,使其正式成為全民所有的博物館,并擔任第一屆館長?,旣悑I一直活到二戰(zhàn)勝利后才去世。
當初托翁買下那棟橘紅色的木屋時,只有一層,是他將其改建為兩層樓的。據(jù)說這種木結(jié)構(gòu)的住房非常干燥、暖和而舒適,最早的克里姆林宮就是純木建筑。與樓房相垂直的一排也是橘紅色的木平房,是托翁開設(shè)的出版社,用來排印和發(fā)行自己的文學作品,如今則是展覽各種文字、版本的托翁著作及有關(guān)畫冊、資料的陳列室。我們一行中國人在翻譯葉爾紹夫的引領(lǐng)下,把故居的16個房間一一作了較細致地參觀。30歲出頭的葉爾紹夫是莫斯科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生,長相頗像大文豪果戈里(特別是那雙深邃含笑的眼睛、飽滿發(fā)亮的額頭、向兩頰包攏的長發(fā)和帶有幽默感的胡子),我戲稱他為“小果戈里”,他也笑嘻嘻地欣然接受了。他不僅漢語說得流利,對俄中兩國的文學藝術(shù)歷史都熟諳,所以使我們受益匪淺。
步入一樓的綠色門框的棕色小門,即來到一間不大的客廳,不管什么人,頭一件事便是穿上一雙特制的橡膠大套鞋,那套鞋能包容無論多大尺碼的普通鞋,是用于保護室內(nèi)的地板和樓梯的木階的。據(jù)介紹,托爾斯泰故居的一切都是原物、原裝和原貌,唯有地板和樓梯刷過一道油漆,而且大多鋪設(shè)了地毯。即便如此,還要求參觀者用橡筋箍上一雙軟底的膠鞋,可見管理者對世界級偉大作家寓所的文物何等珍惜。
一樓頭一間是不大的餐廳,一張長方形的餐桌上鋪著雪白的桌布,擺著盆碟刀叉等餐具及調(diào)味瓶。托翁全家就圍坐在桌前用餐,那10幾把整齊排列的靠背椅讓人想象到其樂融融的家庭氣氛。餐廳的鵝黃色墻壁一側(cè)掛著布谷鳥鐘,另一側(cè)掛著二女兒瑪麗婭的肖像,是大女兒塔吉揚娜畫的。餐廳旁的一間小屋是放置碗柜和炊具、餐具的儲藏室,所展示的各種鍋盆壺碗杯碟,有金屬、陶瓷、玻璃等質(zhì)料,大都是本國產(chǎn)品,比較粗糙樸拙?!靶」昀铩备嬖V我們,托翁的飲食極其簡單,他本人是完全吃素的,不僅拒絕肉食,連牛奶都不喝,一般飯菜是燕麥、馬鈴薯和羅宋湯。
沿著一側(cè)裝有白色護欄的樓梯,我們登臨第二層。首先踏入一間較為寬敞的大廳,是托翁全家人聚談和娛樂的場所,也是接待賓客之處;其潔凈的墻壁上安裝著40支蠟燭和煤油燈,張掛著一些親屬(如夫人索菲婭、女兒塔吉揚娜、兒子謝爾蓋等)和友人的照片,最令人矚目的一張黑白像是招待來訪者們的“大茶會”場景,時間為1898年4月的一天,畫面為:十幾位或坐或站的先生、女士圍著一張橢圓形的大木桌,雪白的桌布上擺放著金屬的茶具、漂亮的燭臺與盛滿點心、水果的盤子。托翁神情安詳、慈和,與大家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躍然其中。常言道“主雅客來勤?!边@位文豪的好客想必是一貫的,因為在另一塊藍底桌布上,竟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客人們的簽名。大廳旁即是托翁夫婦的臥室,索菲婭在臥室中間豎了一排屏風,并在隔開的外間置了幾張沙發(fā),權(quán)作她的客人接待室。索菲婭有自己的可以折疊臺板的簡陋的寫字桌。
托翁夫婦一共生育了13個孩子,不幸夭折了5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間,而且室內(nèi)陳設(shè)和格調(diào)各不相同,如謝爾蓋的臥室除了粗糙的木床、床頭柜和書架外,還有一臺鋼琴。塔吉揚娜的閨房墻上掛的、桌上擺的滿是肖像油畫、人物素描等美術(shù)作品。而安德烈和米哈伊爾的工作桌上則放著書籍、公文簿與地球儀、文具、鬧鐘等。托翁對子女的培養(yǎng)、教育是很重視的,他在辛勤不輟的筆耕之余,親自教孩子們學習法語、文學、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課程,甚至還教他們下國際象棋(古老的棋子、棋盤至今猶存)。夫人索菲婭則是家中的德語教師。索菲婭的原籍是德國,父親在俄國皇宮里當醫(yī)生,由于托翁經(jīng)常去克里姆林宮里查找和研究古代文獻檔案,與索菲婭的父親熟識,便有了這門異國婚姻,其婚禮還是在克里姆林宮的教堂里舉行的,時間為1862年9月23日。托翁的以身作則、刻苦自勵、堅持體力勞動、追求平民化的生活方式,勢必要求子女養(yǎng)成艱苦樸素的作風。在故居里,我們隨處可見有關(guān)的實物,如托翁耕田、鋤地、種菜、挑水、砍柴、割草所使用過的工具,他用以代步的自行車(系俄羅斯自行車愛好者協(xié)會贈送,托翁是67歲以后才學會騎車的,他經(jīng)常騎著它到戶外兜風),他在冰天雪地中騎著瘦小的駑馬出行時穿的舊皮襖,他在家園里溜冰時穿的冰鞋,還有木工桌案上陳列的幾雙托翁親手制作的皮靴及其生產(chǎn)工具,其中一雙皮靴是他為女婿蘇霍京制作的。蘇霍京曾把這雙皮靴同托翁的12卷著作并列放在自己家的玻璃柜里,貼上幽默的標簽:“第13卷?!?托翁見到后,非但不見怪,還詼諧地笑道:“這是我最好的一卷?!庇纱丝梢愿胁?,這位作家具有多么獨特、豐滿的個性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當然,最吸引我們注目的是托翁的工作室。那是二樓最里面、也是最安靜的一間,不僅高大寬敞,結(jié)構(gòu)也頗合理。一個長方形的大書桌占據(jù)了室內(nèi)的中心位置,它的正面和左側(cè)共有三扇大玻璃窗,采光極佳。深褐色的書桌設(shè)計精巧、美觀,圓柱形的桌腿雕飾著優(yōu)美的線條,桌面四周裝置了矮小而好看的圍欄,唯有坐人部位留有缺口,以便伏案書寫,它讓我聯(lián)想到嬰兒的可愛的小床。桌前安放著一把圓形座位的靠背椅,桌子右側(cè)有一只厚重的皮沙發(fā),前者乃為簡陋的硬木家具,顯然是作家長時間寫作的坐處。后者厚重、軟和、舒適,似乎是為來此小坐、交談的他人準備的。桌面上立著兩支一尺來高的蠟燭,平放著墨水瓶、蘸水筆、吸墨工具與紙張之類。托爾斯泰后期的大量作品就是在這張書桌上完成的。如:長篇小說《復活》、《天國在你們心中》,中篇小說《克萊采奏鳴曲》、《謝爾蓋神父》、《哈澤-穆拉特》,戲劇《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活尸》,論文《什么是藝術(shù)?》及《回憶錄》等等。眼前,在留有托翁指紋、汗跡的書桌上,擺放著《復活》的一頁手稿,供參觀者瞻仰。
在莫斯科生活的這20年,是托爾斯泰世界觀轉(zhuǎn)變、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豐收的季節(jié)。對于中國人來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最偉大的俄羅斯作家從1884年開始,對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想和著述興趣濃厚,情有獨鐘,他根據(jù)德文、英文、法文親自將他們的《論語》、《道德經(jīng)》等著作譯成俄文,進行研究,1909年他出版了俄文的《中國圣人老子語錄》。托翁在自己的日記里寫道:“讀孔子,越讀越感到深奧與美妙?!保?884年3月29日)“我在研究孔子,我覺得其他學說都無聊。好像是恰到好處。主要是這個學說嚴于律己,當我獨慎其身時,他能對我起良好作用。但愿永遠堅持這種新鮮感覺。”憶及托翁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摯愛和贊評,以及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教育思想對他的深刻影響,同時想起這位大文豪的世界名著《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在我國的廣泛流傳、深入人心,我對置身其中的托翁的工作室頓時平添了敬意和親切感。
托爾斯泰與孔子一樣,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而且他們都懷有“有教無類”的先進教育思想。早在1859年11月,托翁就在家鄉(xiāng)波良納開辦了一所國民學校,兩年后的1862年就又新開了21所學校,教育對象主要是農(nóng)民和他們的子弟。他認為教育是一種杠桿,借著它可以改變整個社會結(jié)構(gòu)使它趨向完善,不過為此就必須“團結(jié)一切階級來通曉學術(shù)”。1861年8月他寫信給堂姑母阿·安·托爾斯泰婭說:“像我這樣的人也有一種難以割舍的詩意的美妙的事業(yè)——這就是學校。”在故居博物館二樓里珍存了一臺錄音機和一張唱片,錄音機是美國科學家愛迪生贈送給托翁的,唱片則錄制了托翁在波良納莊園的農(nóng)民學校里給學生們的講話,當時托翁縱然已是年逾8旬的老人,但其聲音仍然清晰有力。那仿佛來自天堂的神秘而美妙的仙樂般的聲音,使我深受震撼和感動。當整個團隊已陸續(xù)走出木樓后,我居然央求 “小果戈里”陪我再去聆聽一遍托翁的錄音,并請他把講話內(nèi)容翻譯成漢語,“小果戈里”很樂意地應允了。于是我們倆唱了一出“二進宮”,重新穿了一次大套鞋,爬上二樓去找管理人員的麻煩。那位負責操作錄音機的姑娘笑容如花地滿足了我的愿望。原來,當年用愛迪生剛發(fā)明的錄音機錄下的托翁對學生們的講話是這么幾句:“……你們要配合爸爸、媽媽,要好好學習。請記住我的話。我老人說的都是實話……再見了?!蓖形讨x世前不久發(fā)表的這段公開演講的錄音,言簡意賅,彌足珍貴,給世人留下了一顆比金子更純真、更閃亮的赤子之心。1994年9月4日,江澤民主席訪問托爾斯泰故居博物館時,尼古拉館長曾將這錄有托翁聲音的唱片贈送給他,江澤民主席很高興地把這珍貴的禮物帶回了中國。
“我老人說的都是實話。”是的,托爾斯泰終其一生都在說實話。為祖國,為人民,特別是為苦難而剛強的俄羅斯農(nóng)民,這位可敬的真誠的老人以自己卷帙浩繁的煌煌巨著和感人至深的行為方式(包括放棄1881年后自己全部作品的版權(quán),遠離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貴族生活,甚至謝絕在他長眠的土墳上制作任何標志),始終堅持不渝地說真話,寫真實,抒真情,求真理。
此時此境,我腦海中倏然浮現(xiàn)出列寧對托爾斯泰的一系列評論。在1908年托翁80華誕時寫的論文《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里,列寧曾經(jīng)精辟地指出:“作為俄國千百萬農(nóng)民在俄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到來時所具有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xiàn)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托爾斯泰是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因為他的觀點的總和整個說來卻恰好表現(xiàn)了我們的革命、即農(nóng)民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種種特點。從這個觀點看來,托爾斯泰觀點中的矛盾,的確是我們革命中的農(nóng)民的歷史活動所處的各種矛盾狀況的一面鏡子?!比绻f,托爾斯泰的杰作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與時代精神的一面面精美的明鏡,那么,他的寓所和書房猶如生產(chǎn)這些明鏡的工廠和車間,是值得人們永遠珍惜和愛護的。
托翁在他住房后面的花園里,親手栽種了兩株椴樹,如今已是拔地參天的百年古木。它們之所以依然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生機盎然,是因為植根于富饒的俄羅斯大地,從中汲取著永不枯竭的養(yǎng)分。托爾斯泰的文學之樹青春常在,至今保持著蓬勃的風華與活力,也是源于他無限豐富生動的平民生活。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