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她于1903年與丈夫聯(lián)袂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又于1911年獨享諾貝爾化學獎的榮譽,成為有史以來唯一雙獲諾貝爾獎的女性。一個世紀以來,她幾乎成了女性獻身科學的一面旗幟、一座燈塔。但人們對居里夫人的了解頗為片面。許多人把居里夫人當作是個終日與實驗室打交道的“工作狂”,一個犧牲了家庭幸福的“女超人”。
其實,居里夫人不僅在科學上作出了卓越貢獻,她也是個非常出色的家庭主婦。1929年,美國總統(tǒng)胡佛在白宮接見二度訪美的居里夫人時曾說:“無論是作為科學家,還是作為慈愛的母親,你都盡到了職責?!?br/> 胡佛總統(tǒng)的贊譽并非簡單的外交溢詞。我們且看看居里夫人的家庭簡況:她于1895年與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結(jié)婚。膝下有兩個女兒,長女伊倫生于1897年,并于1935年與丈夫并列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世人稱其為“小居里夫婦”,外孫女海倫娜也是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次女艾芙生于1899年,愛好廣泛,多才多藝,是法國有名的作家,且在音樂方面造詣極深,晚年僑居美國。
以上簡況可見居里夫人的孩子皆出類拔萃。兒女的成才與父母的培養(yǎng)教育不無關(guān)系。母親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重男輕女盛行的年代,居里夫人并沒有對女兒另眼相待。她對孩子的關(guān)愛并不亞于對科學的追求。她能炒得一手營養(yǎng)搭配適當?shù)暮貌?,有時為了讓孩子吃上新鮮水果,惜時如金的她也甘愿多跑幾個市場。1906年,她心愛的丈夫在一次車禍中去世,撫育年幼孩子的責任便全部落在她身上。她對兒童素質(zhì)教育所持的看法,在當時是很有革命性的,在今天也非常有借鑒價值:
首先,她主張兒童要遠離窒息的城市,生活在農(nóng)村,保證他們身體健康,要經(jīng)常把他們放在室外,讓他們騎自行車、打秋千、玩吊環(huán)、爬繩,使他們得到鍛煉。兩個孩子都曾是一個體操學校的學生,她們因器械體操的出色成績常常拿到令人高興的頭獎。她還讓孩子們參加體力勞動,每天至少一小時,偷懶是絕對不行的。人人都應學會靈活使用自己的雙手,居里家的人沒人偷懶。
現(xiàn)在,獨生子女的家教問題存在不少誤區(qū),有的家長對孩子過于寵愛,小孩八九歲了,上廁所還要家長跟著揩屁股。望子成龍的家長難道不能從居里夫人成功的家教中得到一點啟示嗎?
其次,她很重視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但并非一定在公立學校。她在寫給姐姐的信中說:“我有時有這樣的感覺,與其讓孩子們關(guān)在現(xiàn)在的學校里,還不如把他們淹死?!彼f服周圍的朋友,應該想個辦法,以避免他們各自的孩子在學校里虛度光陰。辦法很簡單,每天上一課,只上一課。誰來教呢?她周圍孩子的家長都是各個領(lǐng)域頂尖的專家,每人負責一門課。這一實驗持續(xù)了兩年,包括居里夫人、讓·佩蘭、朗之萬等十多個大師級人物都擔任過孩子們的啟蒙老師。后來只因工作太忙而解散,孩子們只好重回學校。居里夫人對公立學校興趣不大,她十分反感那種呆板的整齊劃一的灌輸教育方式,她把兩個女兒送進一所私立學校。
再次,居里夫人很注重對孩子進行意志和膽量的培養(yǎng)。伊倫和艾芙永遠不許“怕黑”,不許在大雷雨的時候把頭藏在枕頭底下,不許怕賊或流行病。居里夫人自己從前有過這些恐怖,她要訓練她的女兒們不怕這些,連那對丈夫慘死的回憶也沒有使她害怕得處處監(jiān)視她hzn//7ZNJQ1Fa6L0BpmNC6FxMBzRRi6ruCiwLcjQ1zs=的女兒們。兩個女兒早在十一二歲時,就能單獨出門,不久就不用人陪伴而能獨自旅行。孩子的父親去世后,她竭力阻止孩子有憂傷的空想,防止她們的感覺過度敏銳。她有個特別的秘密,對孩子絕口不談父親。這當然也因為她自己不忍心談,在談話的時候,她用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策略,繞過這容易引起傷感回憶的“小島”。她不認為這種緘默是對女兒們的一種罪過,她不愿使她們沉浸在悲哀氣氛中,她總是教育孩子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現(xiàn)實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此外,對待榮譽問題,居里夫人也表現(xiàn)出世人少有的淡泊和灑脫。這種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力量同樣不可低估。兩個孩子在外人眼里仍是科學界的“公主”,在鋪天蓋地的譽詞聲中,很容易令人滋長驕傲自滿的思想。但居里夫人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令人欽佩。一次,一位朋友來做客,忽然看到她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學會最近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質(zhì)獎章,不禁大吃一驚,忙問:“居里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那是極高的榮譽,你怎么能隨意給孩子玩呢?”她漫不經(jīng)心地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是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br/>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精心實施著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女兒沒有辜負她的培養(yǎng)。她們從小就學習了數(shù)理化、外語、烹飪、滑雪、縫紉、馬術(shù)、鋼琴等等。她對她們嚴而不苛,愛而不寵,對孩子一視同仁。當女兒不知道究竟干什么好的時候,她沒有隨便責備孩子,也很少進行說教,她只是讓她們知道,將來必須自食其力,別人是靠不住的。她不希望她們過奢侈生活。有好多次機會她可以為她們?nèi)〉靡淮蠊P財產(chǎn),然而她都一一放棄了。她的想法是貧寒固然不方便,過于富有也是多余和討厭的。她的女兒們將來必須自謀生活,她認為這對她們的成長是合理和自然的。她為女兒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使她們在各方面得到鍛煉,發(fā)展她們的特殊才能又不壓抑她們的天性和愛好。
但她小心制訂的教育計劃卻有一個“缺點”:缺少在禮節(jié)方面的訓練調(diào)教。微笑,和顏悅色,拜訪,接待,說客氣話,保持禮儀上必需的例行姿態(tài),這些都是她所討厭的。孩子長大后在生活和禮節(jié)上成了不拘小節(jié)、不重修飾的女性,她們知道社會生活有這方面的需要,但她們始終沒有把這一課“補”好。但也許正是這種有“缺點”的教育方法,才使得孩子的潛質(zhì)和才能得以最充分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