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看亦舒小說,忘記了是哪一本的哪一章,女主人公調(diào)笑自己:奮斗半生,結(jié)局不過是家徒四壁,三餐不繼。當(dāng)然,人家的家徒四壁是那年流行的簡約風(fēng);三餐不繼,是要控制飲食以保持身材。
我在北京雖然沒有家徒四壁,卻絕對是三餐不繼。早飯與午飯合并,簡單吃些;有時遇到單位開會,就連午飯也省了;一天之中只有晚飯是有保證的,卻大多數(shù)時間用來見人、采訪、談事等等,往往食不知味。
晚飯過后通常是上網(wǎng)以及寫稿,這一寫往往又寫到一兩點,甚至兩三點。假如稿子催逼得急,甚至通宵不睡,一直到第二天白天交稿。交完稿后,人已經(jīng)進入崩潰狀態(tài),直接睡倒,醒來時已是晚上。
有時沒稿子僥幸睡得早,卻又無法及時入睡,千頭萬緒全部涌上心來,為好多無聊的事焦慮。因在這城里,與天斗、與人斗,日日不得閑。
這么糟糕的日子,我竟然一直過了四年。
4月1日接到電話,父親病重,要我速回鄉(xiāng)。心知不是愚人節(jié)玩笑,扔下電話,當(dāng)眾大哭,完全沒有修養(yǎng)。一是父女連心,另外一個是情緒本來也已經(jīng)瀕臨失控。
這么糟糕的作息習(xí)慣不影響精神情緒才是怪事。北京是那么大的一個城市,大到走在街頭只覺自己是渺小的螞蟻,空空落落。這種感覺,本就不利于身心。我總是把自己的焦慮推在工作上,總認為工作壓力大才會導(dǎo)致我的煩躁、焦慮、情緒失控,但其實靜心想想,這樣高端的單位,有壓力是正常事,而一周寫四頁稿子,僅就工作量來說其實也沒我夸大的那么厲害。
我的壓力是綜合指數(shù),不是單一指數(shù)。
回鄉(xiāng)近一月,日日陪在父親身邊,三餐按時,睡眠充足,入睡又快又深。清晨起來一看,臉色白皙,目光清澈,嘴唇紅潤,連頭發(fā)都有了光澤。帶回來的面霜粉底之類,全都沒了用武之地,每日只往臉上拍些化妝水,便勝過在北京精心妝扮后的臉色。
這一切,只因安心。
小城歲月,靜長慵懶。年少時體會不到這日子的好處,一心只想離開,向著風(fēng)口浪尖一路狂奔,渴望看人,看世界,渴望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生,生怕暴風(fēng)雨來得不夠猛烈。然而在這段日子里,我忽然發(fā)現(xiàn)了這安逸日子的美。
醫(yī)院里有一方秤,陪護病人的家屬們總喜歡上去稱一稱。有天,我見一個豐滿的大嫂踏上稱去,隨即發(fā)出一聲尖叫。我過去一看,指針指在59公斤處,同情地點點頭,心想,難怪她尖叫。誰知大嫂下了秤后,發(fā)出這樣的抱怨:“娘啊,才118?我怎么瘦了這么多!”■
?。◤垍菜]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