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集團旗下的虹歐等離子項目正進入量產(chǎn)前的最后階段,然而,一樁由LG電子訴訟引發(fā)的商業(yè)間諜案卻讓其蒙上了一層陰影。
3月6日,部分國內網(wǎng)站轉載的外電報道稱,韓國首爾南部地方檢察廳日前已向當?shù)胤ㄔ禾峤辉V訟,控告LG電子一名前職員鄭某和兩名下屬偷取和泄露PDP等離子顯示屏的機密技術予一家中國公司,估計導致LG電子損失14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出的訴訟中,LG電子并沒有點出該公司的名字,不過業(yè)內有人推測該公司就是長虹集團控股的四川虹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COC),LG電子之所以沒有將案件延伸到長虹身上,是因為據(jù)記者了解,長虹目前是LG等離子屏在中國的最大客戶,LG并不愿因該案喪失在華最大的客戶。
3月9日,四川長虹對此發(fā)布澄清公告稱,“長虹等離子技術是基于自己具有知識產(chǎn)權的技術,而且公司間接控股的韓國歐麗安(Orion)公司擁有的300多項等離子專利,這可以讓其在等離子的基礎研究與制造上取得突破?!?br/> 起訴和澄清的交鋒中,這宗商業(yè)間諜案成為了中韓高新技術競爭下的一個縮影。
14億美元的“八面取”
LG電子發(fā)起的訴訟其實更是對虹歐等離子項目發(fā)出了警告信號,而長虹也并沒有否認與鄭某的關系。
據(jù)外電的詳細報道,鄭某是LG電子等離子事業(yè)部前技術主任,2005年從LG電子離職前,把有關建造PDP工廠及多個重要生產(chǎn)設備的設計圖和資料共1182個電腦檔案,通過一個移動硬盤帶走;2007年2月,鄭某正式加入四川虹歐顯示器件(COC)任技術顧問,在將通過移動硬盤“偷竊”的資料交給虹歐后,2007年3月到9月間,他又從LG電子現(xiàn)任職員樸某處取得了工廠電力設計數(shù)據(jù),今年2月又從前LG職員林某處取得了工廠建筑設計圖資料,共2274個檔案全都轉讓給虹歐等離子。
長虹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在收購歐麗安后,長虹的確從韓國、日本高薪招聘了一批等離子技術專家,鄭某就是其中一位,此前主要在北京研發(fā)中心工作。”
LG電子有關人士表示,這次失竊的技術并非核心技術,其中包括2007年7月LG電子開始采取的“八面取”技術(即一塊玻璃基板切割八塊42英寸等離子屏的技術),但這些工程技術目前只有LG、三星和松下掌握,虹歐獲取了這些資料后,估計在今年12月或更早時間將全面掌握這些技術。
據(jù)記者了解,去年6月正式動工時,由采取“六面取”技術改為“八面取”技術,因為該技術可將原方案的效率提高33%,并大大提高產(chǎn)品利用率。消息人士表示,“雖然這些技術并非是像高清等離子屏那樣尖端的核心技術,但如果長虹要從LG電子直接購買,至少需付出14億美元的代價。”
韓國嚴控“技術外流”
其實,早在2006年8月,長虹收購歐麗安的消息剛傳出時,韓國的LG、三星SDI等幾大等離子巨頭就廣泛呼吁稱,如果這一并購案通過,韓國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又一次嚴重的外流事件。當時,三星等企業(yè)希望韓國政府能拒絕這起并購。三星SDI的社長曾到訪長虹探討等離子的技術合作,但提出的技術轉讓代價卻很高,而長虹的技術人員要到LG、三星的等離子工廠參觀都是被拒絕。
記者獲悉,這次的泄密案并無法阻止住虹歐生產(chǎn)線的推進,其首片等離子屏有望在奧運前夕下線。然而,中韓之間的高新技術糾紛才剛剛開始。
韓國企業(yè)目前要求現(xiàn)職技術人員與企業(yè)簽訂具有合同性質的“保證書”,一旦外泄產(chǎn)業(yè)技術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和經(jīng)濟責任。與此同時,韓國政府也采取了法律和制度性的防范措施,其中包括2007年3月生效的《防止產(chǎn)業(yè)技術外流及保護產(chǎn)業(yè)技術法》,韓國國家情報院還為此成立了“產(chǎn)業(yè)間諜”舉報中心。
此外,長虹方面曾表示,長虹等離子屏項目落成后,其等離子屏的價格也比日韓同行低20%以上。長虹的等離子項目才剛剛開始,接下來主要是靠技術引進還是自主創(chuàng)新,此次泄密案的結果或許將給出一個答案。(摘自:《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3月11日 編輯: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