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立
現(xiàn)階段中國股市存在嚴重的功能障礙(主要是股價太高所致),與交易機制和投資工具無關,希望通過改變交易機制、增加交易工具的方法來阻止股價下跌的努力是徒勞。10月5日,證監(jiān)會表示將于近期啟動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yè)務試點工作,被市場理解為救市舉措之一,但次日滬深股市仍然大跌。筆者以為,中國股票市場依然處在“新興加轉(zhuǎn)軌”的階段,此時推出融資融券制度不利于股票市場的穩(wěn)定發(fā)展。
有學者認為,當前,中國股市屬于典型的單邊市,如果建立信用交易制度,則可以改變這種不正常的價格形成機制,減少股價的波動。但結(ji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該論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莊家操縱股價的現(xiàn)象。被操縱的股票其市場流通的籌砝大多集中在莊家手中,即使實行融券制度,市場也無法形成與莊家抗衡的做空力量。相反,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推出信用交易制度,會使莊家操縱股價變得更為容易,加大了股價波動的風險。
市場上還有觀點認為,融資融券交易是溝通資金市場與證券市場的橋梁,可以打破金融市場的割裂狀態(tài),促進兩個市場的均衡發(fā)展。因為開展證券信用交易,可以使商業(yè)銀行資金合法進入股票市場,分享上市公司高速成長的果實,增強銀行資金的流動性,減少銀行的經(jīng)營風險。
但此“書生之見”與實際情況不符,中國市場是接近于“零和交易”的游戲,投資者支付的交易費用(包括印花稅、傭金)大于上市公司的分紅,甚至大于上市公司的賬面利潤總和。因此,中國股市還不是一個投資市場,將銀行資金流入股市不利于金融穩(wěn)定。(摘自2008年10月13日《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