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暉
在炎熱的夏夜,一盞盞由白色素馨花編成的花燈,燭光從花隙司隱約射出,被映亮了的悄然開放的朵朵小花成對地掛在馬車上,燈影過處,溢香如塵。在車水馬龍的喧鬧當中,遠遠近近,但見花燈無數(shù),浮光在夜色里,用冷香熏染著難耐的暑熱。這,就是明代廣州曾經(jīng)有過的景象。
在今天,用鮮花點綴生活的做法已屬非常簡單,從花店買來成束的鮮花,向花瓶里一插,如此而已。然而,以往傳統(tǒng)生活對于鮮花的應(yīng)用卻要豐富而細膩得多呢。瓶插鮮花,美名為“瓶供”,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而已?!盎ɑ@”是今天中國人仍然熟悉的一個詞匯,但是,大約沒人會覺得,這樣一種華美、奢侈的陳設(shè)品,在古代曾經(jīng)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發(fā)生著關(guān)聯(lián)。往事如夢啊,自宋代以來,花籃一直都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掛飾之一,為起居環(huán)境添香增彩?!段淞峙f事》一書在“西湖游幸·都人游賞”一節(jié),就描寫過南宋時西湖上一年四季的游樂盛事,其中記述說,“花籃”與畫扇、泥嬰等一道,當時都被當作“湖中土宜”,也就是西湖的土特產(chǎn)、特色旅游商品,在湖邊隨處出售。淳熙年間,已經(jīng)作了太上皇的宋高宗與孝宗一起乘著大龍舟游西湖,大概是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御舟四垂珠簾錦幕,懸掛七寶珠翠龍船,梭子,鬧竿、花籃等物”,把珠寶制作的花籃也作為掛飾的一種,懸掛在了龍船上。另外,每年到“秋社”這一天,教書先生們也都要讓學生出份子錢舉辦次聚會,“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并且,“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東京夢華錄》)可見,那時花籃已經(jīng)成為人們節(jié)日聚會中常有的應(yīng)景擺設(shè)。宋人的生活,簡直有“不可一日無花籃”了。經(jīng)越千年,有三幅宋代畫家所作的《花籃圖》流傳至今。在這三幅畫中,都可以看到極其精巧的竹和藤提籃。在提梁和籃筐上還編制著復(fù)雜巧妙的花紋,本身就是高水平的手工藝品。籃中則插滿帶葉的花枝,顯然是經(jīng)過精心搭配的,每一只花籃中的花品都不少于五種,而且安插得錯落有致。顯然,在宋人那里,是把多種盛開的花枝精心搭配好,再固定在一只竹籃里的,讓竹籃連同其中的鮮花成為個整體,一起出售。
花籃如此受青睞,不僅因為它可以作為雅致的掛飾,讓居室之內(nèi)花光艷映,氣氛活潑,而且古人更視之為一種最天成,最雅致的熏香手段。如清人顧祿的《桐橋倚棹錄》中,就記載了清代晚期蘇州的種種風俗,其中涉及到花籃在當時的盛行:“茉莉花籃,總名也,如木香、玫瑰、山茶、臘梅、梅花、桃花,皆可扦之,但茉莉花為盛行耳”,“豪民富賈,楚館秦樓,多爭買之,晨懸斗室,昏裊羅幃,夢醒花放,尤繁華中之色香世界也”。因為花籃中最常見的花品是茉莉,所以當時便習慣性地呼其為“茉莉花籃”,不過,其實多種香花都有機會在籃中爭艷的。那時的人們習慣在居室中掛一只花籃,以此讓起居環(huán)境氣息清潔,幽香回繞。讓今天的生活更顯黯然的是,對于古人來說,在夜晚休息的時候,也講究在寢帳中吊掛花籃,讓淡淡花香來安撫夢境。晚清流行的通俗小說《濟公傳》,就曾如此描寫當時的閨房陳設(shè)“一張湘妃竹的床,床上掛著洋縐的幔帳,當中掛著花籃,里面有枝子茉莉、夜來香、晚香玉,床上有藤席、涼枕。”夜帳中花籃低垂,曾經(jīng)是傳統(tǒng)生活中常見的一景。另外,花籃也并非是惟富裕人家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明清時代的小商販們亦往往會將它掛在貨攤上,以制造出整潔美觀的效果。據(jù)考證,可能作于侶世紀末的一套廣州外銷畫中,其中一幅描繪夏季的冷飲攤,只見掛有“透心涼”招牌的木制貨攤上竟然滿是香花裝飾——桌面上擺有一盤佛手、一瓶插花;豎立在桌面上的輕巧木牌樓,兩側(cè)懸掛著壁瓶,瓶中花簇粲然。牌樓正中,則懸吊著一只精巧的花籃。無獨有偶,在托馬斯·阿羅姆的《圖解中華帝國》一書表現(xiàn)通州河岸景象的作品中,飲料攤上同樣掛有藤編花籃,籃中滿是茉莉花串。一個售賣酸梅湯之類冷飲的小攤,也要以香花籃制造幽香、舒爽的氣氛,中國傳統(tǒng)生活中這等細致、精雅的一面,可惜卻沒有能夠沿襲下來。
與花籃性質(zhì)相近的另一種更為輕巧的形式,是“吊掛”,也就是直接用絲線或者銅絲把鮮花串在一起,做成掛飾。早在宋代,就流行把桂花,茉莉花或者素馨花串成長長的絡(luò)子,掛在帳中。到了明代,又發(fā)展成把這些香花串編成圓球的方式,叫做“花球”。然而,最神奇的,到了晚清時,香花吊掛愈出愈奇,成了造型變幻多端的精美手工藝品。據(jù)珠泉居士在《續(xù)板橋雜記》中被載,在清中期的全陵(南京),“日初過午,賣花聲便盈街市,茉莉、珠蘭,提籃挈……近更綴以銅絲,幻成魚、籃,飛鳥,可以懸諸帳中。比及昏黃,則雪花齊放矣。酒醒夢回,芳謦橫溢,和以氣肌薌澤,如游眾香國中”。而這些則是由靈巧的手藝人用銅絲把茉莉、素馨、珠蘭等花串結(jié)起來,再用這些銅絲串就的花條編成游魚,花籃和飛鳥等生動造型。于是,在夜帳里,就有了由串串白花編成的魚兒、鳥兒,或者將花籃低懸在帳頂下,暗自噴香?!锻蛞需洝犯沁M而寫道,當時的蘇州的花農(nóng),“或有用粗細麻骨,以銅絲扎成三角蟾蜍、蝴蝶雙飛、元寶、鞭、劍、匾額之類,置簪花于上,皆由花農(nóng)臆造,無定格也”。巧手藝人們?nèi)珣{靈感,利用麻線、銅絲任意扎出各種造型,如蟾蜍、蝴蝶甚至鞭、劍等,千變?nèi)f化,然后在其上綴滿茉莉之類的芳香花蓓。試想,如果在起居室中懸掛起一塊由茉莉花扎成的匾額,或者在睡帳前斜吊一把綴滿桃花的小小的劍,那該是何等的情趣!
隨著花籃與花吊掛的發(fā)達,不可免地,人們也會隨之轉(zhuǎn)動心思,將其裝飾、發(fā)香的功能與其他用途相結(jié)合。最有意思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就曾經(jīng)親發(fā)一道上諭:
爾等照聯(lián)指示做一花籃,做紫檀邊、嵌雕象牙,中心花要透地,將花籃內(nèi)提梁分為四瓣,做帽架。花籃內(nèi)安銅燒琺瑯膽,取出當器用,上安琺瑯蓋,蓋上嵌眼插鮮花……薰冠用。
他竟親自命令造辦處制作一只花籃,以紫檀做花籃的籃框,再嵌上象牙雕成的籃壁,籃中放一銅胎燒琺瑯的花插,以便可以在其中插放鮮花。不過,這只材質(zhì)珍貴的花籃不是用于懸掛,而是擺在桌上,作為造型獨特的“熏冠架”!因此,花籃上方不是做成常見的提梁,而是設(shè)計為十字跨梁,起到帽架的作用。雍正在處理政務(wù)的時候,會隨手把他的帝冠放在這個十字跨梁上,讓籃中鮮花的芬芳悄悄熏洇冠帽,給冠帽染上淡淡的花香。后人很難想象吧,這位嚴明剛峻的君主,其實竟有著如此柔雅溫美的一面。
在晚清的蘇州,花籃或用棕繩結(jié)就,或用馬尾編成?;@筐內(nèi)放有瓷盂或者玻璃杯,貯上水,就可以養(yǎng)魚或者養(yǎng)花??梢韵胂?,在層層鮮花覆被之下,籃筐的編花空隙間隱約顯現(xiàn)出透明玻璃杯,魚兒在其中游來游去,自是別有妙趣。一旦籃上的鮮花枯凋,還可以再買來新花養(yǎng)在筐內(nèi)水盂里,能避免花籃只使用一次造成的浪費。更妙的是,體積碩大的花籃還會被直接做成“燈花籃”,在籃筐內(nèi)放上油燈,燃亮其中。這種燈花籃華麗非常,籃中插花層層疊疊,比較大的花籃中插花甚至多過六七層,較小的也會有四五層。在每一層,花農(nóng)還都要用銅絲串起鮮花,做成吊絡(luò),搖曳下垂,于是花籃四周遍滿是懸吊的花絡(luò)讓如此小花山一般繽紛繁鬧的花籃,擁有了幽幽燈光從籃筐的鏤孔中暈染不止,這該會渲染出何等旖旎的夜!
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所記的素馨燈,則大約是從鮮花吊掛發(fā)展而來的。名為燈,其造型也是靈巧多變,用銅絲編成鸞鳳、翔龍等復(fù)雜形狀。素馨是一種白色花朵,香濃異常,據(jù)說做花燈的效果特別美妙,一旦在其中點上蠟燭,“雕冰鏤玉,玲瓏四照”,仿佛由冰或玉雕成的一般雪潔。素馨、茉莉和夜來香等花品不僅香氣濃烈,而且還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入夜以后才開放。《廣東新語》就曾稱贊素馨,“花宜夜,乘夜乃開,上人頭髻乃開,見月而益光艷,得人氣而益馥。竟夕氤氳,至曉萎,猶有余味”。因此,當你在黃昏時買一盞素馨燈,其上的花兒還只是欲綻未綻,待等到夜色降臨,燈中燭光點亮,如雪般的白花才會逐漸打開。此時,你可以借助花隙的跳躍燭光,靜靜地觀察燈上的點點白花,是怎樣在一個夜晚當中從欲綻到怒放的,感受著隨燈光起四泄的花香隨著夜色深沉而越加熱烈。
當今,在酒吧里,或者“小資”聚會上,只知道用點燭臺來營造氣氛,這應(yīng)該是從西方人那里學來的一種做法吧。也許,不妨嘗試把那燭臺放到一只花籃里,或者安置在用素蓉花編的燈籠中,讓朦朧的光焰染著清新的花香,氤氳出一方時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