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作家凱特·肖邦(1851-1904)的短篇小說《一位正派女人》(A Respectable Woman,1894),全文不足1470個英語單詞,卻按著時間順序,展示了19世紀末的美國,一位已婚的女主人公,面對突然來家小住的丈夫的大學同學以及隨后近一年時間內,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2003)中的Unit 1 Section A The Temptation of a Respectable Woman(《一位正派女人受到的誘惑》)就由此改編而來,反響較大。
由于凱特·肖邦女性意識的超前,她唯一的長篇小說《覺醒》就曾遭遇到半個世紀之久的“冷遇”,就算到了現(xiàn)在,《覺醒》“發(fā)表已超過百年,今日已經(jīng)是美國大中學校的教材,但有趣的是,幾乎沒有一個學生寫的情節(jié)梗概和其他人一樣,可見這部小說非常微妙”,她的《一位正派女人》《一個小時的故事》和《暴風雨》等短篇也是如此,非常微妙。
一
美國女作家凱特·肖邦從小家境富有,接受過八年的學校教育,精通法語,喜歡文學藝術,在自家的閣樓上更是廣泛涉獵了作家福樓拜、莫泊桑,哲學家斯賓塞,科學家赫胥黎,生物進化論創(chuàng)始人達爾文,超驗主義者愛默生和梭羅等人的作品;在她的個人生活經(jīng)歷中,短暫一生,前后痛失七位親人,其中包括她的丈夫(卒于1883年)和母親,這也使得她對于人生、對于愛情、婚姻和家庭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1899年,凱特·肖邦以她的長篇小說《覺醒》為20世紀的美國文學開了先河,《覺醒》成了美國女性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而她本人也因此當之無愧地躋身于一流作家的行列。
如果說一百多年前,凱特·肖邦在《覺醒》中以她超前獨特的思想和詩一般優(yōu)美的語言向世人展示了一位酷愛藝術,已婚、育有兩子的美麗女子愛德娜從女性意識的覺醒到最后投身大海的全過程;那么《一位正派女人》則以簡練獨到的文字向人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面對婚姻中突然出現(xiàn)的第三者?故事中的人物不多,就三人:巴羅達太太(Mrs. Baroda)和她的丈夫加斯頓·巴羅達((Gaston Baroda),還有巴羅達的朋友古韋爾(Gouvernail),故事的情節(jié)按時間順序展開、隨著女主人公她丈夫朋友態(tài)度的變化而跌宕起伏。文章的開始部分,丈夫邀請了他的朋友古韋爾到他們的種植園小住一兩周,女主人公對此表示不快,并對他朋友的沉默(她丈夫常說他是個風趣的人)表示困惑和不滿,以至于對她丈夫說第二天她將離家進城,住到她姑媽家,等古韋爾走了再告訴她;就在那天晚上,女主人公獨坐在一棵橡樹下,思緒煩亂。古韋爾拿著男主人托他轉交給女主人的圍巾坐到了她旁邊,隨著客人打破這幾天來他一貫的沉默,以低沉而遲緩的嗓音親切而無拘無束地向她傾訴他昔日的雄心和現(xiàn)實的失意時,她對客人的困惑與不滿意漸漸消融,不僅如此,她沉醉在他的聲音里,甚至想在夜色里伸出手來去觸摸他、與他耳鬢廝磨——如果不是個正派女子,她或許已經(jīng)這么做了。但她終于克制住自己,體面地與之告辭,第二天乘早班車進了城,直到古韋爾離開后才回去。此后,她丈夫還曾提到再請古韋爾來種植園一事,但遭到她的強烈反對,而未成。
同樣一部《紅樓夢》,魯迅先生曾說,“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確實,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如凱特·肖邦的《覺醒》,《一位正派女人》也同樣非常微妙,而筆者在此看到的是自然而感性的愛,而這種愛又因為有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而顯得異常的美,甚至可以說是儒家所倡導的美,在此,東西方有關婚外情感的觀念相互交融……
二
1.這是一篇關于“愛”的美文?!胺彩侨?,皆需(須)愛”。在古韋爾到種植園之前,巴羅達太太對他是懷著期待的,但她對自己是否能夠把握住對古韋爾的情感、自覺抵制住古韋爾對她的吸引顯然表現(xiàn)得不太自信。正因為如此,當丈夫邀請古韋爾來種植園小住一兩周時,巴羅達太太顯得有些氣惱,也許太突然了吧,她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等到相處幾天,而沒有較深的溝通后,巴羅達太太簡直就感到困惑與不安了,本來她丈夫還常在她面前說古韋爾是個風趣的人,可眼前的古韋爾沉默寡言,似乎對自己并不在意。如此的心理落差,使她想到第二天一早必須離開這兒。這或許就是人們熟知的心理上的一種現(xiàn)象吧:在眾多的愛慕者中,著名的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偏偏選擇了初次見面似乎對她并不引以為然的山浦友和為丈夫;曾經(jīng)因為妓女的一句對他耳朵的夸獎,就將耳朵割下來以獻之的藝術家凡·高,短暫一生,窮愁潦倒,不為世人所識,據(jù)析他的每一次自殺,都是想引起胞弟提奧的親情關愛……在古韋爾和巴羅達太太之間就有這類微妙的心理現(xiàn)象。
古韋爾來巴羅達家小住,一改往日風趣的性格,顯得生性沉默,他或許是想引起巴羅達太太的格外關注,可是巴羅達太太偏偏克制自己不這么做,故意在大部分時間里讓丈夫陪著客人,她一定在期待著古韋爾先打破他們兩者之間的隔膜,她或許也是想引起古韋爾的格外關注,結果,顯然使她失望,她的在場與否,她感覺古韋爾似乎都不在意,沒有法,作為女主人,她只好先試圖打破這種僵局,要陪他散步到磨坊去,可是身心疲憊的古韋爾并沒有改變自己的沉默,她的努力沒有奏效。在這種思緒紛亂的情況下,她不知所措,晚上獨自一人坐在路邊橡樹下的長凳上,思緒翻飛,想到了第二天的“逃離”……就在這時,古韋爾來了,彬彬有禮,坐在她的身邊,噓寒問暖,柔情體貼,以磁性的嗓音與之傾心……哦,這或許就正是她心中期待的古韋爾?!決不靦腆,寡言也非天性,正無拘無束,娓娓而談他內心的感受:昔日的雄心不再,現(xiàn)唯求生存,偶爾才體驗到一絲真正的生活氣息,就像此刻……當心中的期待與眼前的實體合二為一、當彼此互有愛意的心靈相撞時,她不禁有些飄飄然,只陶醉在他的聲音里,不知他在具體說些什么,她甚至想在夜色里伸出她的手、用她敏感的指尖去觸摸他的臉、他的唇,她甚至想慢慢地移向他,貼近他的面頰,在他的耳邊低語……
2.有道德、守規(guī)范的愛更美。有多少浪漫故事其實就發(fā)生在這樣的夜晚,這樣的夜晚又是多么適合發(fā)生這樣的故事!可就在此時,女主人想到了她作為巴羅達太太的身份——一個體面的女人,要不是如此,她或許已經(jīng)這么做了。但她沒有,越想靠近他,結果卻越往后退,接著借故起身告辭,第二天大早匆匆離家進城,直至古韋爾走了才回來。而作為男性的古韋爾也沒有越雷池半步,他似乎也有中國俗語里說的“朋友妻,不可欺”的做人原則。
丈夫加斯頓率真豁達,妻子心中的情感波瀾他要不全然不知,要不就是對妻子非常信任,他希望妻子與古韋爾之間的關系好一點,甚至想著法子調節(jié)他倆的關系。當夜幕降臨,妻子獨自在外時,他沒有親自給妻子送白色圍巾,而是讓古韋爾送去。后來他還提到再邀古韋爾來種植園,但遭到他妻子的強烈反對而末成。然而,快到年底,妻子主動提出邀請古韋爾再來。最后,妻子笑著,在丈夫唇上印了長長的溫柔的一吻,說她一切都已經(jīng)克服,這一次她會對古韋爾很好。
這樣的結尾是開放式的,可以讓人去進行無限的遐想與推測。但筆者比較傾向于認為妻子經(jīng)過將近一年時間的心理調整,終于克制住自己心中對婚外戀的向往,抵制住了婚外的誘惑,更加忠于自己的愛人和家庭,以一顆平常友愛的心來對待丈夫的朋友。這是一種深沉的、充滿道德美感的愛,它使家庭經(jīng)受住了女主人公情感上的狂風巨浪而依然愛意融融;這種愛遠遠勝過了隨意放縱的兩性之愛,從而使由理智駕馭著的與婚外異性之間的相互吸引、相互關愛更為美好迷人。
3.《一位正派女人》中的愛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中和是儒家對于禮和樂提出來的要求,也是一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墩撜Z》里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禮記·中庸》里有:“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抖Y記·經(jīng)解》里也有:“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弊鳛閷ξ乃噭?chuàng)作的尺度,中和之美的一般含義是抒發(fā)感情而又要有所節(jié)制,和諧、適度地處理主體(藝術家的情意)與客體(物境、情境)的各種關系。它追求的是藝術作品中主體與客體契合而成的意境。由此觀之,《一位正派女人》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樣的“中和之美”,愛存在于每一個生命個體中,但表達適度,抒發(fā)節(jié)制;婚姻中有愛,彼此忠誠,互相信任;婚外也有愛,但安守分己,絕不越軌。作者對于愛的認識與故事中的物境、情境相契合,從而形成了自然和諧美好的意境。
4.《一位正派女人》中的三人之間的關系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倫常大道。愛德華·W.賽義德在他著名的《旅行理論》中說,“相似的人和批評流派,觀念和理論從這個人向那個人,從一情境向另一情境,從此時向彼時旅行。文化和智識生活經(jīng)常從這種觀念流通中得到養(yǎng)分,而且往往因此得以維系?!焙茈y考證凱特·肖邦曾經(jīng)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但是她的這篇《一位正派女人》確實滲透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倫常大道。這兒的“道”體現(xiàn)在人與人相處的學問當中,共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即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和妻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撇開文中沒有涉及到的君臣、父子、兄弟關系不談,僅看夫婦、朋友這兩倫,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巴羅達夫婦彼此循禮、對朋友古韋爾摯誠寬厚;古韋爾對巴羅達夫婦也是滿懷信任。柏拉圖說: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即使巴羅達太太與古韋爾之間真的產(chǎn)生了愛情,但彼此顯然都在用理性制約著自己,給人以德性、圣潔、美好的感受。這樣的例子在我國并不是沒有。中國第一代女建筑學家林徽因(1904-1955)選擇梁思成而不選徐志摩,大概就是得益于愛之以敬,行之以禮。世人除了吟味她與徐志摩之間的清新浪漫的詩句外,同樣羨慕感嘆她與梁思成、金岳霖之間的“金三角”關系。殊不知這種大美之形的凸顯同樣靠的是內在情感的節(jié)制與自律。早在1932年,林徽因曾對梁思成袒露心曲,說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男人,非??鄲?。梁思成當然很痛苦,但表示她是自由的,可以自行抉擇,還說如果林選了金岳霖,祝他們幸福。而金岳霖得知后亦感動至極,表示應從這感情的圈圈中退出。如此謙謙尚禮,坦蕩君子,真乃俗世罕見。此后他們相處如初,毫無芥蒂。金岳霖還以哲學家的睿智和邏輯學家的嚴密,不時幫助修改梁、林合寫的文章,無論在事業(yè)上、在生活上都對他倆竭盡誠心。他們三人簡直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體(林徽因死后,金岳霖則一直跟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生活在一起,直到去世),難怪蕭乾談起林、梁、金的特別“組合”時說:“林徽因坦蕩,金岳霖克制,梁思成寬容,三人皆誠信磊落之君,沒有見過這樣的‘三角?!?/p>
三
綜上所述,《一位正派女人》不僅回答了當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問題:如何面對婚姻中突然出現(xiàn)的“第三者”;而且更主要的,文中的女主人公——巴羅達太太,或許是一名虔信基督教的傳統(tǒng)婦女,她對待婚外愛情的態(tài)度卻啟迪我們反思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和之美”、倫常大道等。
“今天的問題已不是弗洛伊德時代的性壓抑,恰恰相反,性的泛濫倒是以愛的壓抑作為其昂貴的代價?!痹谌祟惿鐣惱淼赖旅媾R前所未有的沖擊而出現(xiàn)許多人生活失衡的狀態(tài)下,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應如何“傳道、授業(yè)、解惑”,如何對價值體系和意義結構的重建就顯得尤為重要。家庭至今依舊是社會的細胞,在社會倫理大而龐雜的結構中, 拯救行為從家庭開始應該是切實可行的選擇。
家庭中的夫婦關系尤為重要,夫婦一正,五倫皆正;“婚姻之禮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詩經(jīng)·關雎》,朱熹注)。由此觀之,百年前的凱特·肖邦真的不必在她的《一位正派女人》里明確表明自己對待婚外戀的態(tài)度,但事實上《一位正派女人》里那簡練獨到的語言與故事情節(jié)已向后世之人說明了一切,文中的愛,出于自然,出于關心,它在女主人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但她的理性卻讓她隱忍著,時近一年才得以平復,從未失去一位正派女子的優(yōu)雅與分寸,這與孔子所主張的“樂而不淫”,與《詩經(jīng)》中的“發(fā)乎情,止乎禮”有異曲同工之處,滲透著理性的美,散發(fā)著理性的光輝,這樣的文章如此精妙,實在不可多得,很值得現(xiàn)代大學生們學習深思,更值得各位有識之士進一步解讀詮釋。
(責任編輯:水 涓)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項目編號:08SJD7500021);國家教育部[2006]78號文件“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項目”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萬雪梅,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Chopin, Kate. The Complete Works of Kate Chopin, Ed. Per Seyersted. Baton Rough: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 Skaggs, Peggy. Kate Chopin, Ed. David J. Nordloh.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5.
[3] 田時雨.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4] 萬雪梅.生死二元對立的詩意超越——論凱特·肖邦的《覺醒》,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3).
[5] 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