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雁
夏立,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現(xiàn)為大學教授
在校時間:1978-1982
在校每月生活費:30多元
日常消費最大開支:吃飯、買衣服、買書
當時我們的生活費還不是國家給,要自己從家里帶,所以大家都挺節(jié)省的。我每個月大概花30多元,這包括了吃飯、買衣服、買書,偶爾也買一些小零食和小飾品,說是飾品,其實也就是一條紗巾、一塊手絹什么的。平時在學校吃飯?zhí)貏e便宜,一個月下來也就吃十幾元吧。
我記得當時我們也有老鄉(xiāng)聚會,不過形式很簡單,每次都是在食堂里吃,AA制,一碗面條或是一碗餛飩就夠我們高興半天的,不過幾毛錢。大學期間最奢侈的一次應該是畢業(yè)時,我們寢室出去聚會,在上海的紅房子西餐廳吃了一頓西餐,每個人花了幾元,為這頓我們幾個節(jié)省了好多天呢。
我比較喜歡看書,所以買書的支出在我的生活費里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每月15元左右吧。衣服不經(jīng)常買,因為那個時候都不富裕,我也沒有收入,一個學期也就添置一兩件衣服,四五十元吧,這在我們班里屬于普遍情況。
那時候同學們誰也沒有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都是只花必須花的錢,其他奢侈品應該說幾乎沒有。當時班里有一個女生戴了一塊手表,其他人都特別羨慕,我當然也特別想要,畢竟女生多少有點虛榮心。于是我就每天從生活費里節(jié)省,到大四的時候,我終于也戴上了一塊手表,花了120元。
田向東,畢業(yè)于鄭州大學,現(xiàn)為鄭州某中學校長
在校時間:1982-1985
在校每月生活費:23元
日常消費最大開支:吃飯
我們上大學那會兒都挺窮的,從農(nóng)村來的學生多,所以整體消費水平都不高。
學校每個月發(fā)23元(1982年,全國平均月工資66.5元),這幾乎是我的全部生活費,平時沒有特殊事情,基本不向家里要錢。
吃飯是大頭,占了生活費的大部分,每頓飯最多也就吃3毛錢,一個月下來花20元左右。每個月剩下的錢攢起來買點衣服、生活用品、課外書籍什么的。閑了的時候,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也會相約去看電影,那幾乎是我們唯一的娛樂方式。
當時我們也沒有什么經(jīng)濟頭腦,都沒有想過勤工儉學,就靠那點補助生活。學校設有獎學金,如果誰想買點什么奢侈的東西,就只能拼命學習,努力拿到獎學金。那時我最想要的就是一臺收音機,當時家境稍好一點的同學就有這種奢侈品。但是光從生活費里省,不知道要多長時間才能攢夠錢。于是我就刻苦學習,大三下學期,我拿到了最高獎學金70元,當時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第二天就花50元買了一臺收音機。
大學期間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到各地去旅游,但這在當時看來很不現(xiàn)實。大三,我咬牙掏了幾十元錢去南京長江大橋轉(zhuǎn)了一圈,那時我就許下心愿:以后工作了,游遍祖國名山大川。
韓強,畢業(yè)于四川大學,現(xiàn)為商人
在校時間:1978-1982
在校每月生活費:44.5元
日常消費最大開支:買書、買煙
作為第一批進入大學的學生,之前我作為知青在農(nóng)場干了8年,按照政策,工作滿一定年限可以帶薪上學,所以我每月有44.5元工資(1978年,全國平均月工資51元)。
我買書花錢很厲害。那時候書便宜,一本才幾角錢,我沒事就去逛書店,一個月要花掉十幾元。除了買書,我最大的娛樂就是每周去學校旁邊的電影院看電影。一張電影票1角5分或1角,不貴。我抽煙花的錢也不少,一個月要抽掉三條煙,10元左右。另外,吃飯總要花掉10元左右。那時在食堂吃一頓大肉1角錢,一個素菜5分。
那時衣服款式不多,主要是中山裝,夾克、牛仔褲剛剛開始流行,還不大能買到。我有兩件夾克,最喜歡的是一件獵裝,好像是20多元。
當時我唯一的電子產(chǎn)品是電唱機,也就是收音機加唱片機,要200多元,家里資助的,說是讓我學英語。大學里我最想買的一樣東西是照相機——海鷗DF,但要400元。
現(xiàn)在想想,當時我還是挺亂花錢的,每個月的工資基本都花光。不過要是錢是家里的,那就不敢亂花了。比如我們班上的應屆生主要靠家里供養(yǎng),他們就不這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