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秋林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一句名言吧!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是高爾基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在生活中我對這句話還是很有感觸的。(開門見山,開篇即點明自己喜歡的名言)
有一次,放暑假了,老師布置了要看五本書的任務(wù)。我先看《西游記》,在看第一回的時候,感覺非常有意思。接著看第二回,也感覺很有趣??煽吹降谖辶貢r,就感覺不怎么有趣了,覺得一點也不生動,很想把書放下不看了,另外換一本書。那時,我想起高爾基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我不夠“饑餓”嗎?這么好的書我怎么能只看前面四回就不看了呢?我定下心來,又一次進入書中的境界,漸漸感覺書又變得有趣了。(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例,寫高爾基的話帶給自己怎樣的觸動,怎樣成為自己閱讀的動力。在這里,有一個問題如果作者多加發(fā)揮,文章會更有深度:高爾基所說的“饑餓”,是用來比喻求知欲的,強烈的求知欲驅(qū)使高爾基去閱讀。小作者反思自己:“我不夠‘饑餓嗎?”指的是自己缺乏知識,缺乏閱讀——肚子是空的,但沒有饑餓感,沒有“食欲”。如何把客觀的“食欲”轉(zhuǎn)化為主動的求知欲呢?如果能把這一點寫出來,文章會更加精彩。)
有一次,開學了,老師發(fā)新書。回到家里,老媽看見我的新書——《語文》和《語文閱讀》,就叫我每天看一個故事。我很不情愿,根本不想看,只想著玩,就把《語文閱讀》放在了一旁。(“不想看”就是還沒感到“餓”)不知怎么的,我又想起高爾基的名言,我要撲在“面包”上。(“我要撲在‘面包上”是要求自己“吃”,還不是想“吃”)我就拿起書如癡如醉地看了起來,又陶醉在書的世界里。(“如癡如醉”“陶醉”是被書本迷住了,忘了其他的東西。前面寫到的是“要”自己讀書,是理智的,理智上的求知是如何變成求知的欲望的?如果把這個認識過程、心理變化過程寫出來,就更好了)
“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边@就是我最喜愛的名言,它時時提醒著我要看書,要如饑似渴地認真看書。(最后總結(jié)這句名言給自己的影響,與文章開頭照應(yīng),有首尾相應(yīng)的效果,文章結(jié)構(gòu)完整了。如果能再寫一寫自己的認識過程和改變,寫出自己是如何從“要求自己看書”變成了“想看書”的,就會把文章的意旨推進一步。也就是說,把“它時時提醒著我要看書,要如饑似渴地認真看書”變成“我時時刻刻想看書,如饑似渴地想看書”,從高爾基的名言“提醒著我”——我是被動的,到我主動想看書,寫出這樣一個轉(zhuǎn)化過程,就會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