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與其說奧運會讓世界看到了日本的復興和韓國的民主,倒不如說是奧運推動了這兩個國家的民主與開放
在奧運歷史上,亞洲一共獲得過3次舉辦奧運會的機會,分別是1964年東京、1988年漢城和2008年北京,時間相隔大約都是20年。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1964年東京和1988年漢城,都代表了亞洲那個時期的經(jīng)濟發(fā)展潮流。
許多日本人把新干線的建成歸功于奧運會
北京大學的日本留學生加藤嘉一,是一個長于歷史的80后青年。雖然不曾經(jīng)歷,但他肯定地對記者說:“東京奧運會是日本發(fā)展中的轉折點?!?/p>
二戰(zhàn)結束不久,日本就希望獲得國際奧委會的允許,繼續(xù)參與奧運會比賽——1948年,倫敦奧運會,英國對戰(zhàn)敗國日本關上大門。
為了改變國家形象,東京從1952年開始申辦奧運會,直到1959年獲得1964年的主辦權。
起初拒絕日本的理由很簡單,這個國家靠美國的食物援助才避免了饑荒。然而,僅僅四五年時間,日本經(jīng)濟就開始復蘇。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不但成了美國的軍需供給者,還變成了軍隊和軍需的轉運站。當時日本紡織業(yè)中流傳著“只要織機一響就能帶來上萬日元的利潤”。借著特需,日本的國際收支第一次平衡,其后的幾年里,日本借助制造業(yè)重新回到國際市場。
《東京奧運會》是那一屆奧運會的官方電影。開篇是日出的大特寫,幾乎占滿銀幕的太陽,仿佛一面巨大的日本國旗。緊接著,就是吊車懸起的大鐵錘忙不迭地砸垮成片的老樓房。
當年日本政府把舉辦奧運會當成一項國家事業(yè)。為了讓世界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日本,高達1兆日元(折合當時的美元達30億)的投資是前所未有的。
1964年初,評論家松本健一離開故鄉(xiāng),來到東京,那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fā)生巨變?!皦粝氤壧乜炝熊嚒睎|海道新干線竣工,高速公路、超高層建筑開始投入建設。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新型建筑物紛紛開始出現(xiàn)在城市街頭。后來,松本把這段經(jīng)歷寫進書里。
許多日本人都把新干線的建成歸功于奧運會。上世紀30年代,日本就開始“子彈列車計劃”,但一直停滯。1964年10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開幕前9天,東京至大阪的“東海道新干線”正式通車,日本成為最早運營時速達200公里以上高速鐵路的國家。
“東海道新干線”從開通之日起,每天運送旅客超過6萬人次,在隨后的10年間,它的運力上升至每天34萬人次。東京與大阪兩個經(jīng)濟中心之間的聯(lián)系,也隨之變得更加緊密。
1927年,東京有了第一條地鐵。加藤嘉一聽長輩說,那時的地鐵很簡陋,也不方便。東京人更愿意采用地上交通,所以城市擁堵嚴重。車行5公里需要1小時,等同于步行。
地鐵系統(tǒng)成熟完備是奧運會前夕的事。為了奧運會,東京又新建3條地鐵線。同時,1964年通車的單軌電車,直接連通了羽田機場和海岸經(jīng)濟區(qū)。這些項目使東京的軌道交通形成密集的網(wǎng)狀。
戰(zhàn)后,日本的柏油路比率只有10%,歐美則是30%。那時的觀念里,如果不超過歐美,就不能算是發(fā)達的國家。到1964年9月,東京鋪上柏油的公路從30%提高到70%,主要由高架橋構成的首都高速公路環(huán)繞市區(qū)一周。
從農業(yè)型社會過渡到城市型社會
因為龐大的城市改造工程,東京動遷5000戶居民,平均每戶人家得到1000萬日元補償金,當時相當于28000美元。這筆錢的大約半數(shù)就足以買下新房產,另一半則完全是補償拆遷為業(yè)主帶來的不便。很多人選擇到市區(qū)外圍買地新建木結構公寓,自己只住一套,其他的房間都租出去。補償金讓他們的日子過得相當好,日本媒體曾把這些動遷戶叫做“奧運會暴發(fā)戶”。
“韓裔僑民的搬家體驗卻很痛苦。政府不斷驅逐他們,把他們趕出東京市中心的聚居區(qū)?!蔽幕瘜W者大友理緒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1960年代,大部分韓裔仍被作為“非法滯留者”看待,沒有基本的人權和社會保障。
生活被改變的絕不僅僅只有東京人。日本政府以國家的名義調用了全國的人力資源,至少10萬山區(qū)農民,被廉價雇傭到東京,成為奧運會的建筑大軍。這些人從此離開農村,成為東京的新居民。
或許正是那一批農民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型態(tài)。日本在1960年以前是農業(yè)型社會,此后開始向城市型社會過渡。土地成為商品,人們開始用“農業(yè)用地”“住宅用地”這樣的詞匯來稱呼它。
現(xiàn)今的日本是一個以“全民守則”而聞名的國家,然而加藤嘉一知道,東京奧運會前的情形并非如此。
1964年,日本以奧運會為契機,對國民提出6項要求,以后逐漸成為日本國民的禮儀規(guī)范。一、對所有來會的外國友人,一律要熱情接待;二、注重儀表,到機場接人一定要穿正規(guī)服裝,不符合要求的人不能進機場;三、在觀看奧運會所有項目的比賽時,無論哪個國家的運動員奪得金牌,都要熱情鼓掌;四、不許隨地吐痰、便溺;五、司機在行車時遇到行人要禮讓;六、要做到文明素質教育從幼兒園抓起。
大友理緒對奧運會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在課堂上學習顧拜旦和各種禮貌。
“數(shù)十萬人在學習英語和其他外語,全國各地進行著友好待客的社會宣傳教育。東京的‘奧林匹克運動促進會目標非常明確:努力促進對奧運會的理解,改善公共道德、商業(yè)道德和交通道德,增強公民自豪感。出租車司機接受了突擊式的英語教學,不過日本方面還是給游客打了預防針,他們的口音可能很嚴重?!碑斈甑摹都~約時報》這樣報道。
奧運會還改變了這個國家對體育的看法。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日本人拿到16枚金牌。這是日本參加奧運會所取得的歷史上最好成績,也是迄今未能逾越的高峰。
后來,奧運會開幕日“10月10日”成為日本的全國體育日。這一天,日本國民全體放假,與親朋好友一起參加體育活動。
僅從數(shù)字來看,東京奧運會對日本經(jīng)濟的直接作用并不大。在奧運會舉辦期間,實際到日本的外國觀光游客只有估計量的1/3,因此造成奧運會后短暫的經(jīng)濟停滯。但從經(jīng)濟發(fā)展史的角度,奧運的痕跡卻又深刻。
正是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給日本制表企業(yè)精工帶來一次與瑞士豪門競爭的機會。
當時精工承擔東京奧運會的官方計時工作——精工是第一家贏得這項工作的非瑞士公司。精工為東京奧運會研制了便攜式石英鐘,首次使世界紀錄精確到百分之一秒。也是那一年,富士膠卷在日后成為眾多日本企業(yè)聚集地的德國杜塞爾多夫成立了辦公室。同年,索尼的錄像機被引進到美國的航線上。
當日本人首先用衛(wèi)星傳輸電視信號時,很多人從電視屏幕上驚奇地發(fā)現(xiàn),日本不再是印象中一片廢墟的戰(zhàn)敗國,而是一個堪比美國的科技發(fā)達國家。
從1965年到1970年,日本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57個月。這一時期被稱為“伊扎那岐景氣”(伊扎那岐是日本神話里開天辟地之神)。
“成功舉辦奧運會比繼續(xù)掌權更重要”
韓國人最早的奧運理想來自于親日的強力領導人樸正熙。他希望能復制東京的成功。然而,就在申奧計劃公布的第18天突生變故,總統(tǒng)樸正熙遇刺身亡,申奧進程似乎注定夭折。后來,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的全斗煥說,沒有什么說得通的方式能夠讓韓國體面退出,何況對手是日本長野。1981年9月30日,韓國出乎意料地獲得奧運主辦權。
仁濟大學教授姜信杓對奧運的研究就是從那一年開始的。他認為,漢城奧運會對韓國最大的推動力在于縮小城鄉(xiāng)差別,因為圣火傳遞到了許多鄉(xiāng)村。韓國記者張世政感受到的是,漢城交通和環(huán)境的變化。那時,他在漢城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