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吳
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巖村有萬畝柿林,每年的深秋初冬,柿子大量上市,紅巖的果農卻把摘下來的柿子像寶貝一樣捂在手里,不急著出售,他們是想把柿子留著賣大價錢。
紅巖村的這條生財之道,全是市場給逼出來的。
2002年,柿子的市場價格降到了低谷,一毛錢一斤都沒人要。于是,干部們利用自然優(yōu)勢,搞起了農家樂休閑游。
大量的柿餅被村民晾曬到村里的各個角落,一下子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但畢竟游客購買數(shù)量有限,村子里幾十萬斤的柿餅,沒有因此改變滯銷的命運。就在大家為農家樂感到失望的時候,幾位游客的到來改變了柿子的命運。
2005年9月,幾位韓國客人來到村里,他們一味地品嘗柿餅,可之后沒有留下只言片語就離開了。細心的黨支部書記朱培明跑到了縣城,找到同行的中方代表,打聽出這幾位韓國游客本來準備收購柿餅出口,可紅巖的柿餅卻不符合他們的要求。
原來韓國人比較喜歡吃甜柿餅,越甜越好,而且他們在顏色上要求又紅又亮,不能出現(xiàn)偏黃或者淡黃。
經過反復試驗,他們發(fā)現(xiàn),霜降之后的柿子逐漸完全成熟,不但大大增加了甜度,而且顏色也從黃轉紅。一個月過后,一批晶瑩透亮的柿餅制作了出來。在村委的邀請下,韓國客商第二次來到了紅巖村,這次品嘗之后,他們馬上簽訂了供銷協(xié)議。紅巖的柿餅,大的能賣5元到6元,中餅是3元到4元,小餅2元多。幾毛錢一斤的新鮮的柿子在他們的手里搖身一變,就多賺了幾倍的錢。整個村一年的出口量達到15萬到20萬斤,占總產量的一半。
紅巖村的柿餅出口到了韓國和東南亞,周邊的果農都紛紛效仿。2007年的春天,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紅巖人又一次挖掘出了新的商機。
春天,很多日本游客來游玩時,村里人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集中在新鮮柿子葉上面。經過詢問,他們了解到,日本有一種壽司,就像中國的粽子,需要用柿子葉來包飯團。也就是說,新鮮的柿子葉是做壽司的原料,在日本有很大的需求空間。
這一信息又讓紅巖的村民有了生財之道。怎么樣才能既賺到這筆額外的財富,還能不耽誤柿子的生產呢?村黨委又組織村民在5月和6月柿子樹修剪的時候,收集起不要的葉子,按照規(guī)格進行加工,以每張3分錢的價格出售。
如今,紅巖村的萬畝柿林都是一樹三賣,秋季賣鮮果,冬季賣柿餅,夏季賣葉子,三頭并進,每年都能為村民帶來600多萬元的收入。
niushujuan@sina.com
(編輯:牛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