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古蘭經》和圣訓為基礎的伊斯蘭教法與東西方傳統(tǒng)的經濟思想體系所根基的歷史文化土壤不同,前者必然體現(xiàn)出許多獨特之處。從宗教與世俗的不同視角來看,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也具有與世俗經濟思想的不同之處。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具有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深刻的道德烙印與濃厚的福利精神、義利統(tǒng)一和相對均平的觀念特點、非邏輯理性色彩和法律化、制度化、生活方式化的特點。伊斯蘭教經典經濟思想的內涵深邃,外延十分豐富。
關 鍵 詞: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古蘭經》;圣訓
作者簡介:劉天明,寧夏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寧夏銀川750021)。
文章編號:1673-5161(2008)04-0024-07中圖分類號:F371文獻標識碼:A
伊斯蘭經典《古蘭經》、圣訓及伊斯蘭教法中有著豐富的經濟思想內容,這些思想以及從這些思想出發(fā)所確立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對穆斯林社會曾產生并產生巨大影響。與西方和東方傳統(tǒng)的經濟思想體系所根基的歷史文化的土壤不同,伊斯蘭經典中豐富的經濟思想內容根基于阿拉伯社會歷史文化和體現(xiàn)出許多獨特之處。另外,從宗教與世俗的視角來看,伊斯蘭經典的經濟思想也具有與世俗經濟思想的不同之處。
一、深刻的宗教道德烙印與濃厚的福利精神
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屬于伊斯蘭教整體宗教思想的一部分,同伊斯蘭教神學思想相比較,它更多、更直接地關注和涉及世俗社會同現(xiàn)實社會的關系更為密切。但同世俗的經濟思想比較,它又具有強烈、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且突出表現(xiàn)在它同伊斯蘭教信仰的緊密結合上。
伊斯蘭教認為其經典經濟思想均由真主、使者所授和根據真主、使者命誡的基本精神而加以闡釋。真主所授的經濟思想內容集中于《古蘭經》之中,使者以真主旨意所授的經濟思想集中于圣訓之中,伊斯蘭教法是根據社會現(xiàn)實經濟運行和發(fā)展的需要并按照《古蘭經》和圣訓的基本精神,對伊斯蘭的經濟制度詳加闡釋并使之法律化。其中最基本的原則性法律是直接源于《古蘭經》和圣訓的命誡。伊斯蘭教基本信仰包括信真主、信使者、信經典?!罢嬷魇仟氁粺o二的,是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恩養(yǎng)者、主宰者和受拜者,也是清算日的掌權者和裁判者”,“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古蘭經》是真主降示的最后一部真經”,“只有《古蘭經》才是唯一神圣的、最完美無缺的經典”[1]81-95。這就使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中包含著對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的信仰,使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成為神授和圣人所授的至高信條,具有神圣、絕對的權威地位。
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中全力貫注和弘揚著基本宗教信仰,主要表現(xiàn)在: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的核心經濟問題是財產權問題,財產權的核心問題是財產的所有權,而伊斯蘭教經典經濟思想認為所有財富均為真主所創(chuàng)造,所有財產的終極所有權歸真主所有。[2]16伊斯蘭教是典型的一神教,認為所信奉的真主是獨一無二的,是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恩養(yǎng)者、主宰者(16:3;15:20;16:5~14)。(注:本文所引《古蘭經》均為馬堅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根據萬物源于真主的觀念,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主張世間萬物皆為真主所創(chuàng)造,世上一切財產權僅屬于真主所有,“天地的庫藏只是真主的”(63:7),“天地的國權歸真主所有”(3:189)。這就把現(xiàn)實社會經濟的根本性問題——財產權問題,同伊斯蘭教崇信獨一神真主的最基本信仰融為一體;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強調,人的宗教信仰比占有金銀財寶更為重要。因為財富的多寡對后世的福禍不起任何作用,“在世時沒有信道,臨死時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滿地的黃金贖罪,也不被接受,這等人將受痛苦的刑罰”(3:91)。將宗教信仰置于人們現(xiàn)實的物質利益追求之上;通過宗教“兩世說”來約束、限制、調節(jié)、引導人們現(xiàn)實的經濟行為。伊斯蘭教經典經濟思想中有大量旨在規(guī)范、指導人們現(xiàn)實經濟活動的內容,這些內容均同“兩世說”結合在一起,即符合這些規(guī)范性命誡的今世經濟行為,將在后世得到真主給予的美好報酬,反之,將在后世遭到真主嚴厲的懲罰。這便將人世間的經濟活動納入到獨一神真主的終極規(guī)定、約束、規(guī)范之中,使現(xiàn)實的經濟活動同信真主、信末日的宗教信仰相結合;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認為,一切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領域的現(xiàn)象皆由真主預先安排(前定),這符合伊斯蘭教信前定的宗教信仰,也使其經濟思想體現(xiàn)出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上述四個方面的論述說明,伊斯蘭經濟思想同伊斯蘭教宗教信仰相融合,緊密結合,使之具有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
伊斯蘭教中,道德倫理占有相當重要地位。相傳穆圣曾說過:“道德之于宗教,猶之精神之與身體?!?“我是被派遣來完成道德的?!盵2]中國著名的伊斯蘭教學者達浦生也指出:“宗教者所以維持道德也,維持道德乃宗教之本質也?!盵3]302,311道德倫理被看作是伊斯蘭教的精神、本質,或者伊斯蘭教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或道德準則。在伊斯蘭教的整體宗教思想體系之中,離不開賞善罰惡這個基本的道德主題。伊斯蘭經濟思想是伊斯蘭教教義、教法體系的組成部分,也離不開賞善罰惡的基本道德主題。
伊斯蘭經濟思想把人在現(xiàn)實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經濟行為從宗教道德的標準出發(fā)劃分為善、惡兩種,如勤奮工作、自食其力、施濟貧窮、節(jié)儉、買賣公平、誠實守信等行為皆被視為體現(xiàn)真主意愿的善行為,而吃重利、奢侈浪費、賴債、商品經濟中的欺詐行為等皆被視為惡行為。對經濟活動中的善行,伊斯蘭教主張施以美好的報酬,即現(xiàn)世與后世的幸福;對惡行施以嚴厲的懲罰,“為主道而施舍財產,施后不責備受施的人,也不損害他,這等人,在他們的主那里,要享受他們的報酬,他們將沒有恐懼,也不憂愁”(2:262)。“后世之日,招搖撞騙的奸商,同暴君、惡霸復活在一起,忠實利人的義商,同圣賢、烈士復活在一起”。[4]賞善罰惡的道德命誡貫注于伊斯蘭教經濟思想之中。
伊斯蘭經濟思想在許多方面同宗教道德融為一體。如在財產權分配理論中,主張通過施舍、樂捐等善的行為對現(xiàn)有財產實行再分配,以達到縮小社會貧富差別、人人皆享有真主所賜財產的目的。這里的施舍、樂捐既是對現(xiàn)有財產的一種再分配形式,也是伊斯蘭教所弘揚的一種高尚的道德行為,財產的再分配形式同道德行為有機地融為一體。[5]346伊斯蘭經濟思想中還有大量較為系統(tǒng)的經濟道德觀念、規(guī)定、命誡,欲圖使穆斯林的經濟活動納入經濟道德的規(guī)范之中,如商業(yè)思想之中便含有大量商業(yè)道德思想,包括勤奮經商觀、誠實經商觀、公平交易觀、互惠交易觀、憑約守信觀、嚴禁重利觀、合理競爭觀、嚴禁投機觀、保護生產觀、保護消費者利益觀等,使穆斯林的商品交易活動受到系統(tǒng)的商業(yè)道德規(guī)范約束。[2]16-29
經濟思想同宗教道德相結合不僅使伊斯蘭經濟思想具有深刻的宗教道德烙印,而且體現(xiàn)出了濃厚的福利精神。福利是社會對殘疾、衰老、鰥寡孤獨、貧窮者實施救濟和幫助的具體體現(xiàn)。在伊斯蘭經濟思想中,從人人均應享有真主所賜財富權利的原則出發(fā),從救濟窮人為善德的宗教倫理觀出發(fā),逐漸形成了伊斯蘭教福利精神的基本理論原則:要求公平合理地分配社會財富、反對財富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以免導致社會中的貧富懸殊。為縮小社會中貧富的差別,規(guī)定在富人的財產中,“有乞丐和貧民的權利”,財產的主人有義務讓他們分享。從這些基本原則出發(fā),伊斯蘭教從社會財富的占有、分配、消費、使用、人際經濟關系等方面采取了一整套系統(tǒng)體現(xiàn)福利精神的措施,如完納天課、提倡施舍、分散遺產、減免債務等。這些措施均體現(xiàn)出伊斯蘭教所主張的“善”的道德行為。
二、義利統(tǒng)一和相對均平的觀念特點
“義利之辯”本是中國哲學史上(主要是儒家思想史)關于倫理問題的一項傳統(tǒng)論題。“義”指思想行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倫理標準;“利”指利益、功利?!墩撜Z》里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說法。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認為,分辨義利“乃儒者第一義” [2]35-40,強調興義滅利。這里我們以儒家“義利之辯”的方法和角度來考察分析伊斯蘭教的經濟思想,有利于我們深入了解其特點。
伊斯蘭教的“義”有著特定的內涵:“正義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經、信先知,并將所愛的財產施濟親戚、孤兒、貧民、旅客、乞丐和贖取奴隸,并謹守拜功,完納天課,履行約言,忍受窮困,患難和戰(zhàn)爭”(2:177)。伊斯蘭教中的“義”主要包括了宗教信仰和宗教道德兩部分內容。道德信仰的“義”在伊斯蘭教經濟思想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如前所述,伊斯蘭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宗教神圣性”和“深刻的宗教道德烙印”特點。然而,伊斯蘭教既十分重視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的弘揚,也十分重視現(xiàn)實功利,認為合理合法地積極奮斗、獲取功利,滿足自我的欲望,是真主所允許的:“伊斯蘭教不是苦行主義的宗教,《古蘭經》鼓勵人們利用和享受真主賜予人類的各種幸福”,“穆罕默德確實摒棄禁欲主義。《古蘭經》教導穆斯林充分享受一切允許享受的樂趣。穆罕默德肯定沒有教導穆斯林實行禁欲,他自己也沒有這樣做過。”[6]28這說明伊斯蘭教并不排斥欲利,而是主張通過合法、正常的途徑來獲得利益和滿足欲望,并且把這些利益同大家分享。穆圣本人也是講功利的,從他經商的經歷就能說明問題。
伊斯蘭教不僅重視現(xiàn)實功利,而且將宗教信仰、宗教道德理想的追求同現(xiàn)實功利的追求有機地協(xié)調、統(tǒng)一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古蘭經》對施濟行善的具體論述:“你們所施舍的任何美物,都是有利于你們自己的,你們只可為求真主的喜悅而施舍。你們所施舍的任何美物,你們都將享受完全的報酬,你們不受虧枉。”(2:272)。施舍于人,是善的行為,似乎于功利毫無關系,但將從真主那里“享受完全的報酬”確是烙有明顯的“功利思想”印記的。這種施舍的善良表現(xiàn),將會在現(xiàn)世和來世得到雙倍的報酬。這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的“義”和功利的獲得有機地結合起來;宗教義務同功利的追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伊斯蘭教的“正義”之中包括“完納天課”,是穆斯林必須完成的五功之一?!靶诺蓝倚猩?,并謹守拜功,完納天課的人,將在他們的主那里享受報酬,他們將來沒有恐懼,也不會憂愁”(2:277)。但“完納天課”并不是赤貧的人所能做到的,赤貧的人是真主所施濟的人,但卻并不是真主所特別青睞的人,要想得到真主的青睞和嘉獎,必須通過艱苦奮斗,通過合法合理的途徑發(fā)家致富,然后“完納天課”。這里“完納天課”的“正義”行為和追求功利有機地結合起來了。這同消極忍耐、安貧樂道、滅絕欲利之念,同靠人施濟的和尚、尼姑有著鮮明的區(qū)別。再如,朝覲亦為伊斯蘭教五功之一,伊斯蘭教規(guī)定每個穆斯林一生之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至少要到圣地麥加朝覲一次。每一個虔誠的穆斯林,都極其向往到麥加朝覲。然而朝覲麥加需要有較雄厚的物質條件,所以朝覲的愿望往往成為穆斯林勤奮工作、努力發(fā)財?shù)膭恿χ?,“義”和“利”在這里也得到了統(tǒng)一;伊斯蘭教與佛教、基督教認為的今世為痛苦、災難、罪惡的宗教學說不同,它并不以否定現(xiàn)世的幸福為前提來承認來世的幸福,而是既重來世的幸福又不放棄對現(xiàn)世幸福的追求?!罢l想獲得今世的報酬,我給誰今世的報酬,誰想獲得后世的報酬,我給誰后世的報酬。”(3:145)來世的幸福實際上是精神的追求,現(xiàn)實幸福的基礎是物質功利的獲得。兩世幸福說充分體現(xiàn)了伊斯蘭教“義”、“利”相互統(tǒng)一、結合與協(xié)調的特點。當然,“應該指出,兩世幸福的基點是后世幸福,而不是今世的幸福” [7]25,70。這也體現(xiàn)了伊斯蘭教義利統(tǒng)一觀的特點,即在義和利的統(tǒng)一、結合、協(xié)調之中的基點是義。伊斯蘭教以“義”為前提,以“義”為根本,“利”必須服從、協(xié)調、結合、統(tǒng)一到“義”的基點、根本、前提之上,今世的幸?!氨绕鸷笫赖男腋硎俏⒉蛔愕赖摹?(9:38)。
從一定意義上說,伊斯蘭經濟思想是私有制、商品經濟的產物,具有維護私有制的鮮明特色。“信道的人們啊!你們不要借詐術而侵蝕別人的財產,惟借雙方同意的交易而獲得的除外”(4:29)。這肯定了私有財產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在債務和財產繼承權問題上有突出體現(xiàn),即經濟活動中常有借債、還債問題,伊斯蘭教維護債主的權益,教導教民應積極償還債務,維護私人占有財產制。圣訓認為:“假設一個人為主道三次殉命而身負有債,他便不能進樂園,必須還了債才行?!盵8]311伊斯蘭教不僅通過來世學說督促債務人還債,而且通過法律制度保障債權人的財產占有權利。如教法對債務契約、債務履行、債權的維護等都有較詳明的法律規(guī)定。伊斯蘭教極為重視財產的繼承權問題、繼承法的制定和實施,其實質也充分體現(xiàn)了伊斯蘭教是肯定并維護以家庭個體經營為基礎的財產私有社會制度。一般來說,財產的繼承權問題伴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而逐步產生,原始共產制不可能存在個人財產繼承問題。
在私有制社會,貧富分化是必然的現(xiàn)象。[5]363肯定私有制的合法性,就等于肯定貧富差異的合法性。伊斯蘭經濟思想中,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能力和天資的差別?!拔覍⑺麄冊诮袷郎钪械纳嫹峙浣o他,我使他們彼此相差若干級,以便他們層層節(jié)制”(43:32)。真主“使你們中的一部分人超越另一部分人若干級”(6:165),肯定了現(xiàn)實社會中貧富差異的合理、合法性。
在維護私人占有財產權、肯定貧富差異合理性的同時,伊斯蘭教又提出了保障人人享有真主所賜財產權的主張。這也同伊斯蘭教興起時期的社會背景有關。伊斯蘭教興起前,阿拉伯社會在總體上仍屬于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制社會末期。一方面私有制和等級制度已逐漸確立,貧富分化已逐漸顯現(xiàn);另一方面,氏族社會的傳統(tǒng)觀念及制度如血緣親情、集體主義、平等、公平、誠實守信、忠誠等樸素的社會意識和相應的社會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著重要影響。當時阿拉伯地區(qū)貝都因人每年都要周期性地沿固定路線遷徙,趕著共同經營的駝群和羊群,逐水草而居。在部落內部,牧場、水源、耕地甚至牲畜也是氏族集體的財產,通常帳篷和可以攜帶的物品才屬于私有。在此背景下,阿拉伯氏族社會的財產均平思想、互助的集體精神等傳統(tǒng)觀念積淀在阿拉伯人的社會心理結構之中,具有強大的力量,它體現(xiàn)在伊斯蘭教經濟思想中,認為真主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是為人類生存、生活服務,社會全體成員(包括貧者甚至乞丐)都應享有真主所賜予的財產和自然資源的權利,“我在大地上為你們和你們所不能供養(yǎng)者而創(chuàng)造了許多生活資料”(15:20)。
維護私人占有財產權、肯定現(xiàn)實社會中貧富差異的合理性,與保障人人享有真主所賜財產基本權利的主張在社會實踐之中存在著差異和矛盾。在私人占有財產制社會中所導致的貧富分化嚴重,必然影響貧者難以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貧富懸殊又易使階級矛盾加深甚至激化,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怎樣既維護私人占有財產權、允許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貧富差別,又能夠保障貧者享有真主所賜財產的基本權利,從而緩和社會矛盾?伊斯蘭教進一步提出了富裕者的財產中有貧者的權利,窮人可以分享富人的財產,“他們的財產中,有乞丐和貧民的權利”(5l:19),旨在公平合理地分配社會財富、反對財富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以免導致社會中的貧富懸殊、貧者喪失享有真主所賜財產的權利,并據此提出一系列對社會產品實行再分配的有力措施,來防止社會貧富分化嚴重,保障貧者、弱智、低能者享有真主所賜財產的權利。這些措施包括繳納天課、分散遺產、提倡施舍、反對囤積財富和禁止高利貸等。
上述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理論、措施中突出體現(xiàn)出了社會財富分配的相對均平觀念:維護私人占有財產權,允許貧富差異的存在,說明伊斯蘭教沒有主張絕對的平均主義思想;反對財富集中于少數(shù)人之手,主張人人均享有真主的財產,并通過一系列財產再分配的措施來縮小貧富差異,說明伊斯蘭教反對貧富差異懸殊。既不主張平均主義,又反對貧富懸殊,體現(xiàn)了伊斯蘭教相對均平的觀念。
三、崇商重商的價值觀念
伊斯蘭教發(fā)源地阿拉伯半島的漢志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商業(yè)要道之一。在這一地區(qū)的麥加、麥地那等城市,幾乎人人都參與商業(yè)活動,富商的社會地位十分顯赫。這種特殊的社會經濟狀況、自然地理條件和阿拉伯人的傳統(tǒng)生活與文化,決定了伊斯蘭教具有重視商業(yè)、崇尚商人的價值取向。伊斯蘭教重商、崇商的價值觀念還體現(xiàn)在鼓勵教民遠行經商的論述中:“誰為主道而遷移,誰在大地發(fā)現(xiàn)許多出路和豐富的財源,……真主必報酬誰”(4:100),信徒出外旅行時,即使減短拜功,也是無罪的。《古蘭經》明確指出,作為對世人的一種施惠,真主為人們通過海陸交通運輸,準備好了內部與外部的貿易途徑,因為交通始終是國際貿易最重要的運輸手段,為此反復地敘述船舶,以提示人們要記住這是真主的恩惠,而注意利用它們,甚至把航行作為表示真主的存在與全能和知慧的跡象之一。[15]110《古蘭經》中多處提到“出外奮斗”者、“大地上尋找財富者”,主要指的是商人,認定經商是受真主喜愛的職業(yè)。把為經營商業(yè)而旅行,稱為“尋求真主的恩惠”(62:10;73:20;4:100),把為經營商業(yè)而周游各地的人們與為真主而戰(zhàn)的人相并提,“他知道你們中將有一些病人和別的許多人,或旅行四方,尋求真主的恩惠;或為真主而戰(zhàn)……”(62:10;73:20;4:100)。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者穆罕默德曾這樣評價過商人:“商人猶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賴的奴仆”,“誠實的商人在報應的日子將坐在主的影子之下”,“忠實可靠的商人,在復活日,將與烈士們在一塊兒。”[9]他給予商人以高貴的榮譽。另外,伊斯蘭教特別強調“遜奈”的啟示。所謂“遜奈”,在圣訓意指“穆圣”的言行以及經過“穆圣”許可或默認的別人的言行。就“行”來說,穆罕默德也有過經商的經歷。在他年輕時,曾為古萊氏富孀赫蒂徹經商,“他從不玩忽職守,事實上他證明自己是個精明、誠實的經理人” [10]。強調“遜奈”的啟示,也體現(xiàn)出伊斯蘭教所具有的崇商、重商的傳統(tǒng)。
比較世界三大宗教后發(fā)現(xiàn)伊斯蘭教崇商、重商的特點極為顯著。中世紀的基督教鄙視商品經濟,奧古斯丁總主教說過:“從事商業(yè)工作,實質上就是一種罪惡,因為它使人的性靈從真理即上帝方面轉移開了?!北A_教主曾武斷地說:“在基督教當中不要有商業(yè)活動?!盵11]20佛教更是宣揚禁欲出世的宗旨,同追求現(xiàn)實功利的商業(yè)根本不相容。
四、法律化和制度化特點
從理論思辯的視角來看,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的闡述具有非邏輯性推理、語錄命誡式特點?!靶诺赖娜藗儼?你們不要借詐術而侵蝕別人的財產,惟借雙方同意的交易而獲得的除外”(4:20)。這是有關維護財產權的命誡。“一切相同的東西,必須等量交換,當面交清。多要多給,都是利息,雙方一律同罪”[5]356。這是關于商品交換的命誡。這類嚴厲的命令式指示在伊斯蘭經典中隨處可見,其非邏輯推理式特點躍然紙上。
非邏輯性特點同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論述方式很相似。但中國的經濟思想沒有命誡式特點。如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13]這句話直率地道出了孔子只要是求富有道就樂于躬求的心情。在表達心情的話語中體現(xiàn)出他的經濟價值觀念,但不是論辯、推理式的闡述經濟思想,更不是命令、指示性的。
非邏輯性同西方的理性思辯方式不一樣。西方古典經濟思想奠基于古希臘時代,色諾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他們的經濟思想已透出了邏輯理性的光亮。色諾芬專論經濟的著作有《經濟論》和《雅典的收入》,“他最先論述了分工和市場的關系,認識到分工的規(guī)模取決于市場的大小……”《經濟論》雖是以對話的形式來闡述觀點,但提出問題—提出觀點—舉例說明—深入分析的理性思辯方法已初露端倪。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從社會分工來論證組織國家的正義原則,并且從使用價值來看分工,認為個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才能卻是片面的,因此人們必須分工和互助。分工能增進效用的質和量,分工是社會分為等級的基礎,”[14]403-404理性思辯的特征已十分明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奠定了這門學科的基礎。他非常重視理性歸納,“沒有歸納,就不可能有從一般中‘取得的知識。”[15]36他的經濟思想主要見于《政治論》和《倫理學》中。他將理性歸納運用于經濟學說中,闡述了“經濟”所研究的主要內容,區(qū)分了“經濟”和“貨殖"的概念。不僅區(qū)分了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而且區(qū)分了“商品—貨幣—商品”和“貨幣—商品—貨幣”兩種流通形式。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古典“理性思辯”經濟學的基礎。
伊斯蘭經典的經濟主張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思想,也是一種經濟法律,一套經濟制度和穆斯林經濟行為的指南、準則和生活方式?!豆盘m經》被認為是真主的啟示,是基本的法律淵源。圣訓是僅次于《古蘭經》的第二大立法依據。伊斯蘭教法則是更為完備、詳細的具體法律規(guī)定。所以伊斯蘭經典經濟主張同時具有法律的性質。由于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中包含著對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的信仰,使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成為神授和圣人所授的至高信條,具有神圣、絕對的權威地位,所以,伊斯蘭經典經濟主張又成為虔誠的穆斯林自覺遵從的指南和準則。在非伊斯蘭國家,伊斯蘭的經濟主張并沒有形成法律的效力,但虔誠的穆斯林群眾也基本上能按伊斯蘭經典經濟主張的要求去從事經濟活動,逐漸使這些主張內化為穆斯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如伊斯蘭經典中有關消費的一系列禁戒已成為穆斯林的生活習慣。
五、結語
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特點的形成同伊斯蘭教產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是伊斯蘭教整體宗教思想的一部分,它具有強烈、濃厚的宗教神學和道德色彩。伊斯蘭經典的內容具有宗教法律的地位,由此概括出的經濟思想的法律權威性的特點十分突出。相對均平觀與義利統(tǒng)一觀是站在中華文化的背景和視角上來分析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的特點所得出的結論。崇商重商的特點和非邏輯理性色彩是同其他宗教和其他文化經典比較中得出的結論。總之,伊斯蘭教經典經濟思想的內涵深邃,外延十分豐富。
[ 參考文獻 ]
[1] 金宜久.伊斯蘭教概論[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劉天明.伊斯蘭經濟思想[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
[3] 宗教.道德.文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4] 達浦生.回教與社會之關系[J].伊斯蘭學生雜志,1955,1(5).
[5] 圣訓經(中冊)[M]. 陳克禮,譯.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達瓦研究院.
[6] 余振貴.王岱輿[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
[7] 托馬斯.李普曼.伊斯蘭教與穆斯林世界[M].陸文岳,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8] 宗教.道德.文化[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南文淵.伊斯蘭教對商業(yè)經濟的影響[J].寧夏社會科學,1989(3).
[11] 馬茂德.伊斯蘭教簡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12] 郁蘇?!じ駹栠_威.伊斯蘭教律中的合法事物與非法事物[M].馬恩信,譯.開羅瓦哈特書局,1977.
[13] 論語·述而[M].
[14] 許滌新.政治經濟學辭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 朱德生.李真.簡明歐洲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Characters of Islamic Classical Economic Ideology
LIU Tianming
Abstract The economic ideology of the Holy Quran, Hadiths and Islamic law(sharia)has many uniqu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thoughts based on different history and culture. In addition, the Islamic classic economic though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ecular economic thoughts on the view of religion and secular. There are conspicuous feature of religious theology, profound brand of religion morals and welfare spirits, the concept of unit on moral principles and profits, relatively average, non-logic reason and the character of legality and unique life style based on the Islamic classic economic thoughts. the Islamic classic economic thoughts have profound content and substantial extention. Researchers can summariz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different angles and perspectives.
Key Words Islam; Economic Ideology; the Holy Quran; Hadiths
(責任編輯: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