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松
在飯店一坐下,就會有服務(wù)員送來消毒紙巾。顧客們也都自然而然地打開塑料包裝,掏出里面的白色布狀物品,煞有介事地擦一擦手。這叫做衛(wèi)生。
這種行為基于這樣一種觀念,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類叫做“毒”的東西,是人類的敵人。電視廣告里常有這樣的鏡頭,一個小男孩伸出泥乎乎的小手,美麗的媽媽拿出某種肥皂,畫面上出現(xiàn)一個圓圈,圓圈里有密麻麻蟲子狀的東東,肥皂一抹,蟲子就只剩了幾根,然后就有穿白大褂的人說,此種肥皂消毒殺菌的能力如何如何之強。毒,就等同于細菌和病毒;消毒,就意味著殺死細菌和病毒。所以“飯前便后要洗手”以“把住病從口入這一關(guān)”。
在這種觀念下,人類是被“毒”包圍著的。人類想象自己生活在惡意四伏的環(huán)境中,隨身攜帶各種防范工具,隨時準備抵御任何來犯之毒。也不斷地發(fā)明新的消毒工具和消毒手段,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潛在之毒。人類與體內(nèi)的毒作戰(zhàn),與大氣中的毒作戰(zhàn),與表皮上的毒作戰(zhàn)。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在非典期間,消毒之規(guī)模、范圍、力度都達到了極致,空氣中到處彌漫著一種叫做“消毒水”的東西的味道。連出租車里都有一個牌子:“本車已經(jīng)消毒,請您放心乘坐。”
然而,真的有一種叫做毒的東西嗎?如果這種東西真的存在,真的就能消得讓人放心嗎?
一副麻將,哪一張是絕對的好牌,哪一張是絕對的壞牌呢?沒有。一家手里的壞牌,可能正是另一家望眼欲穿的好牌。這一局手里的壞牌,卻是上一局刻骨相思苦求不得的好牌。作為一種哺乳類動物,人類也是其環(huán)境的一部分,也必然與其環(huán)境之間,也就是說,與其周圍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構(gòu)成共生的關(guān)系。沒有酵母菌,我們就沒有辦法吃發(fā)面饅頭,也沒有辦法釀造啤酒。人體內(nèi)部也寄生著各種微生物,在人類的身體健康的時候,它們是人體正常機能的一部分。只有在人體異常的時候,它們才會鬧事兒。俗語說,不干不凈,吃了沒病。而那些動輒消毒的孩子,則失去了在健康時與微生物打交道的機會,體質(zhì)反而越來越差,越來越依賴于藥品。
抗生素,這個名字就隱含著某種秘密,是抗生,而不是護生。然后,抗生素的使用類似于北約轟炸南聯(lián)盟,既炸軍事目標,也炸新聞大樓,既炸拿槍的,也炸拿鋤頭的??股氐拇罅渴褂?,反而導(dǎo)致人體菌落失衡。而敵人數(shù)不勝數(shù),尤其是病毒——這個命名就直接表達了人類的態(tài)度——能夠迅速地變異,殺了一個,又冒出來一個。于是制藥公司就可以不斷研制新藥,不斷賺錢。可是直到現(xiàn)在,連感冒病毒人也不能拿它怎么樣。
當人類采取與環(huán)境對立的視角看待周圍的時候,人類就成了自然中的異類。對于大自然來說,現(xiàn)在的人類,就是最大最惡最狠的毒。
每當我看到服務(wù)員拿出濕紙巾,或者帶有濕紙巾的一次性筷子,我都會委婉地拒絕。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種科學巫術(shù),它只能給老板一個收點小錢的理由,而不會對我的身體有什么好處。一張來歷不明的紙狀物品,在同樣來歷不明的某種液體之中浸泡一段時間,封在塑料袋里面,放上一兩個星期,就能給我消“毒”?我倒是覺得,這東西本身就是“毒”。
對于人類這種生物來說,最好的清潔方式,我相信,是清水。
汪新才//摘自《新知客》2008年第5期,劉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