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
如今的電視每天都積蓄著浩浩蕩蕩的“舊宮戲”,如此日復一日、月久年深,個中習俗與風尚自然會流溢于電視之外,以其特有的方式繼續(xù)豐富中國人的“臣民意識”,浸染公共生活。讓人心寒心痛的是,在幼兒園里,甚至有些小孩還會模仿電視里的奴才、主子們的生活,玩下跪請安的游戲,像郭冬臨一樣“喳”個沒完沒了。
雖然對此類現(xiàn)象大家早已見怪不怪,但當知道陜西省石泉縣法院的法官們穿著古裝升堂時,許多人還是嚇了一跳。畢竟,法官不是孩子,而且手握權力。
陜西不只出“周老虎”,還出了個“古裝法院”。新聞是這樣說的:2008年5月初,陜西省石泉縣法院法官們身著古裝模擬古代庭審,自編自導自演,開庭審理了當?shù)匾黄鹈袷鹿偎?。在該縣仿古街“石泉縣衙”內(nèi),縣令、夫子、衙役全部身著古裝,三尺公案上方掛著“明鏡高懸”的牌匾,案頭放著驚堂木和紅綠頭簽、簽筒,大堂內(nèi)兩邊設有笞、杖架,大堂外設有鳴冤鼓。由于著古裝、說古語,時而忘臺詞,審判引來“觀眾”陣陣大笑(2008年5月12日《南方都市報》)。
觀眾“陣陣大笑”,似乎有些不成體統(tǒng),它讓我首先想到的是《天下無賊》里那個滿臉“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式表情的劫匪:“審案呢,嚴肅點!”
身為二十一世紀中國法院的法官法警為何穿上古裝模擬古代庭審?石泉縣法院的官方解釋是“寓教于樂”——不但能強化普法教育,還能起到“旅游興縣”的效果。不過,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辭似乎經(jīng)不起推敲。
首先,明眼人都知道,如此興師動眾,“寓教于樂”,不過是讓法官們過了把“三流演員”的戲癮,而納稅人樂只樂在看了個石破天驚、前所未聞的笑話。至于“普法”更是子虛烏有,法院自我授權、浪費納稅人的錢財顯然離法治精神相去甚遠。眾所周知,世界上最好的普法不在戲院,而在法院,體現(xiàn)法治精神的是日常審判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而不是由法院自編自導的普法“樣板戲”。此外,同樣的疑問還有,在“打工妹潘金花離婚”的民事官司中,劇中所謂“潘金花”、“西門大”、“武大發(fā)”等人物設置,是否構(gòu)成對相關當事人的侮辱?而他們又有什么義務向公堂上幾只掛著假須的“古代動物”下跪?
近年來,文化與社會領域的“惡搞”現(xiàn)象層出不窮,不時引來某些公權部門或者業(yè)界“權威”的干涉。殊不知,“惡搞”流行不過是中國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過程中的活力呈現(xiàn),本不必大驚小怪。真正讓人畏懼的,反倒是來自公權部門對其分內(nèi)之事的“惡搞”。所謂“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事實上,像石泉縣法院一樣游戲法律的事情當下并不鮮見,不同的只是形式。比如我以前批評過的“第六十二條婚規(guī)”。2004年,四川平昌縣法院在審理王中林與妻子楊力妤的離婚案時,法院的判決依據(jù)是“《婚姻法》第六十二條的規(guī)定”。然而,中國《婚姻法》總共也不過五十一條。同樣在不久前,在東莞一宗案件的判決中,判決書竟錯把“原告”和“被告”顛倒,以至于鬧出了被告“工廠”給原告“員工”打工的笑話。
回到石泉縣的“今案古審”,真正可悲的或許更在于,游戲其中者竟不知其丑,偏要強調(diào)如此普法宣傳“在全國法院系統(tǒng)尚屬首次”。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場事前鋪張、事后張揚的“愚民游戲”。拿納稅人的錢財過戲癮,教化民眾一些遠遠落后于時代精神的人治習俗,體會自己做權傾一方的父母官的威儀,這與其說是“寓教于樂”,不如說是“愚民愚己”、“愚民于樂”。
眼下多說“思想解放”。透過這一鬧劇,看得出有些官員一騎絕塵,思想早已解放。就像若干天以前遠在昆明的仇和書記所說的:“解放思想就是沒有明令禁止的,政府都可以想都可以干!”既然中國法律沒有禁止石泉縣的法官們“夢里回到古代”,那么他們就可以穿著古裝“招搖過堂”。然而,有公民權利意識的人一定會追問——納稅人幾時授權你們“穿越時空隧道”,又增一類公費旅游?
【原載2008年5月13日《南方都市報》】
插圖 / 賈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