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弗不
【文題設計】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農夫湯姆養(yǎng)了一群羊。放牧時,他總是放聲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愛……”可是有件事讓他感到有些遺憾——他的羊群里還有一只黑羊。湯姆盤算著要賣掉黑羊:“這樣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愛的白羊了?!?/p>
冬天到了。一天,在一場暴風雪中,湯姆與羊群走散了。當暴風雪停息的時候,漫山遍野銀裝素裹,湯姆四處尋找,哪里還有羊群的影子?這時,湯姆看到遠處有一個晃動的小黑點,跑過去,果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湯姆高興地抱起那只立功的黑羊:“多虧有了你!”
春天,湯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幾只羔羊,他的歌聲依舊嘹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點撥】
給材料作文,首先要閱讀材料,把握材料的基本意思和側重意思,然后才能進行作文,這是第一步。
這段材料的基本意思和側重意思是什么呢?只要讀讀,是不難懂的。其基本意思是:白羊中有一只黑羊,牧羊人認為有點遺憾。側重意思是:人生中、生活中,恰恰會因為某點遺憾而更加美好、更加精彩;完美固然好,可世界上、生活中,無十全十美的人,更無十全十美的事,正如俗話所言,金無足金,人無完人;從殘缺與完美上看,殘缺是常態(tài),完美倒是特殊,人生不如意者八九,好壞事要辯證地看待。理解出這些,這是作文的第二步。
據以上理解,迅速地確定一個觀點、中心,迅速地構建文章的提綱,迅速地搜索腦海中積累的素材進行寫作。這是作文的第三步。
成文后,回頭再總體推敲、斟酌,看主旨是否明確,材料是否恰當,結構是否合理,層次是否清晰,文句是否通順,書寫是否正確無誤等等,這是作文的最后一步。
【佳作示例】
作一條痛苦的反向延長線
蘇林娜
目光是筆直的,心是朝圣的。
像被一團烈火燒著亦要把夢做得轟轟烈烈;像被圣光沐浴著亦要洗去生命路途中的一切瑕點,把路走得圣潔。那樣淡定,那樣執(zhí)拗,如夸父逐日,如鳳凰涅槃,如精衛(wèi)填海,追尋一種完美??墒乾F實的風刮得很緊,步履艱難。
理想中完美的圖景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又一次次淡出視野,朝圣者很失落,很痛苦,很沮喪。可他又可曾想過問題在于本身制訂的目標太虛無縹緲、不切實際呢?他可曾想過沒有人真正抵達過那完美的極致呢?他可曾想過正是他的不如意讓他體驗了生命的真諦,轟轟烈烈地活著、忙著、充實著呢?不完美又有什么不好?
曾有一個童話說一個缺了一角的圓,一心要找回丟失的那一部分。一路上,正是由于它缺了一角,因而滾不快,才得以與路邊的花草對話,享受途經的風景。而當它真的找回了那缺失的一部分,讓自己“完美”起來時,卻發(fā)現自己滾得太快,反而失去了更多與快樂的邂逅,于是最終還是決定放棄那找回的一部分,做一個不完美卻快樂而充實的圓。誠然,世間不可能有真正的完美,而好與壞、憂與樂、甜與苦都是相依而存,是一種事物的兩種不同時期的不同存在形式。“白羊”固然好,可沒有“黑羊”,也許那個農夫會失去整個羊群。完美的圓固然好看,可沒了缺憾,它卻離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快樂越來越遠。所有的痛苦不過是快樂放錯了地方,所有的快樂不過是痛苦的反向延長線。那我們又為什么總是為不完美而愁容滿面呢?
希臘雅典衛(wèi)城為何總以廢墟的姿態(tài)呈現在人們面前?因為那代表的是一個真實歷史濃縮的背影;為什么羅馬古城修舊如舊?因為新了就失去了它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光芒。為什么人們不還斷臂維納斯以完整的形態(tài)?因為她完整了,那在人們心中完美的形象也就被重錘擊碎了。所以不完美是一種正常的健康的生命形態(tài)。沒有不完美的痛苦,我們又何以體驗快樂的真諦?那我們又何嘗不可以時常作一條痛苦的反向延長線,以快樂的心態(tài)去體驗痛苦,將己之所短轉化為己之所長呢?
試看李白,一副錚錚傲骨,滿腔詩意才情,可注定不是個做官的料,然而不奔走朝廷又何妨?攜來一壺酒,花間弄影,月下起舞,吟詩作對,繡口一吐,不也是半個盛唐嗎?凡·高,不迎合世俗的審美情趣又何妨?不要金錢的刺激,不要女人的誘惑,不要鮮花的慰藉,形單影只,審視凄涼。而他卻帶著他的畫板與畫筆,在詩意的田園畫下那十四朵金燦燦的美麗,為太陽殉道。當靈車咕隆著輾過奧弗古城時,太陽為他流下的那滴滾燙的淚不也灼燒了幾個世紀嗎?
不完美是生命的常態(tài),不敢想象花不凋,葉不落,太陽永升。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好高騖遠,沉淪于不知足的痛苦的泥淖,而只是需要作一條痛苦的反向延長線,把缺憾改造成特色,讓痛苦衍生出快樂,豁達而美麗。
[點評]這是一篇相當有說服力的論說佳作。起碼有以下幾點是很值得肯定的:一是題目非常新穎獨特,“痛苦的反向”是什么呢?當然就是快樂了,作者沒有直說,而是借用數學術語“作一條反向延長線”進行婉轉表達,令人耳目一新;二是論據材料非常靈活而充足,缺角的圓、雅典衛(wèi)城的廢墟、羅馬古城的修舊如舊、斷臂的維納斯、李白、凡·高等等,似乎輕輕地就被作者信手拈來而為己用,恰當而有說服力;三是觀點鮮明,論說大氣,有理有據,例證、析理兩相宜然,開頭運用精彩描寫,結尾運用比喻升華,最后水到渠成地亮明中心:“把缺憾改造成特色,讓痛苦衍生出快樂,豁達而美麗”。
殘缺的價值
石紀峰
一只黑羊混在白羊群中,無疑破壞了整體視覺洗練而純粹的美感,突兀的黑色成為如痣般殘缺的符號。然而,當大雪紛紛降落占領了原野的土地后,醒目的黑羊卻讓牧羊人迅速發(fā)現了隱匿在積雪中的羊群,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展現了非凡的價值。
花有凋零頹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當我們癡迷于圓滿完美的境界,嘆惋于遺憾殘缺的結局時,你是否想過,殘缺也是一種美,是一種價值,是一種值得我們欣賞、品味、思考的存在呢?
藝術領域,殘缺擁有審美價值。當斷臂維納斯雕像重見光明時,凝聚在她眉目、姿態(tài)、身形間的美迅速虜獲了觀賞者的心,驚艷無比??上У氖撬碾p臂被剝離了軀體,不知遺落何處,原本幾乎完美的藝術作品剎時殘缺。人們展開激烈的討論,不斷嘗試探索,提出五花八門的復原方案。但是,被安上的胳膊卻如畫蛇添足,與雕像格格不入,反而破壞了原本的美感。這時,人們恍然大悟,丟失的雙臂在造成雕像外表殘缺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留給了觀賞者一片廣闊無垠的想象天空。靈動、自由、豐富的內涵造就了斷臂維納斯生生不息的藝術生命。
歷史長河,殘缺擁有警示價值。邁入柏林大學,新到的游客常被廣場中央鑲嵌在地上的玻璃吸引。原來,玻璃下面是一個地下書庫,可讓人奇怪的是陳列整齊的書架上空空如也,書庫儼然成為一道空白的傷疤。旁邊的石碑上鐫刻著這一怪異景象的解釋。原來,在德國歷史最為黑暗的法西斯統(tǒng)治時期,統(tǒng)治者為消除不利于極端政策施行的理論著作,下令將柏林大學圖書館所珍藏的書籍全部銷毀。那些書籍可是流傳多年的人類思想的結晶與碩果啊!因此,柏林大學將這巨大的悲劇葬在了這個透明的墳墓中,將其永遠留在殘缺的歷史記憶里。人們在這里默哀,在這里警醒,在這里銘記,在這里把殘缺一頁的歷史教訓升華為人文精神的指引與導向。
生命途上,殘缺擁有醒悟價值。人們感嘆,生命總是殘缺,總有遺憾,幸福、快樂與成功的輝煌背后總有苦難、憂傷與失敗的沉痛。史鐵生曾說:“此岸永遠是殘缺,否則彼岸就要坍塌。”的確,上天的慈悲在賜予我們“慈”時也留有了一份“悲”的余味。單向的完美境界,多半是夢境中臆想的虛幻世界。但是,若無黑夜的殘缺,怎有白晝?若無寒冬的殘缺,怎有暖春?若無離別的殘缺,怎有相聚?……正是因為生命路上留有一片片殘缺的風景,才讓我們發(fā)現了人生飽滿的另一面,讓我們珍惜世界的美、情感的美、靈魂的美,讓我們以深邃如川般的眼光和平靜如海般的心情看待生活,看待生命,看待這個哪怕殘缺也擁有幸福的雙重世界。
余秋雨曾在文中指出,過于整飭、圓熟的審美格局,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戰(zhàn)勝與凌駕狀態(tài),方便舒適之余,卻也失去了野性,失去了自然淳樸的原始風情。因此,在追逐完美、追逐圓滿的同時,也請珍惜殘缺的寶貴價值,在殘缺中發(fā)現藝術創(chuàng)造的美感,銘記歷史保留的經驗,省悟大千世界的哲理。
[點評]一個人要學會辯證地看問題,辯證地說理,本文作者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文章題目就亮明了觀點,緊接著以四段文字亦例亦析地進行說理,從而佐證自己的觀點。本有這四段文字,就基本上可以成文了,但聰明的作者沒有止步,而是再用兩段文字進行辯證地升華,將“殘缺的價值”析說得滴水不漏,理趣宜人而警人。全文大氣、辯證,語言順暢、優(yōu)美,結構完整,層次清晰,不失為一篇論說之佳作。
[作者單位:江西樟樹清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