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動物學家發(fā)現(xiàn),很多動物對死亡的同類懷有“側隱之心”、“悼念之情”,并且出現(xiàn)五花八門的“葬禮”。
大象表現(xiàn)最為突出,老象一死,為首的雄象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用鼻子卷起土塊。朝死象投去,接著眾象也紛紛照辦,很快將死象掩埋。然后,為首的雄象帶著眾象踩土,不多時就筑成一座“象墓”,此后一聲號叫,眾象便繞著“象墓”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猴子的情感深沉。老猴斷氣后,猴兒們會圍著它凄然淚下,然后一齊動手挖坑掩埋死猴。它們把死猴的尾巴留在外邊,然后靜悄悄地注意觀察動靜。如果吹來了一陣風,把死猴的尾巴吹動,眾猴就高興地把死猴挖出來,百般撫摸,以為能復活。當見到毫無反應時,再重新掩埋。
鶴是極富情感的禽類。生活在北美沼澤地的灰鶴,每發(fā)現(xiàn)死亡的同類,便會久久地在尸體上空盤旋徘徊。然后,由首領帶著大隊飛落地面,默默地繞著尸體團團轉,悲傷地“瞻仰”死者的遺容。而西伯利亞的灰鶴卻保持著不同的葬禮形式,它們停立在尸體周圍,發(fā)出凄楚的叫聲,突然,首領長鳴一聲,頓時似乎淚光閃閃,一個個低垂著腦袋,儼然在開肅穆的“追悼會”。
深山里。一群烏鴉在山坡上排成弧形,中間橫躺著一只死烏鴉。有一只像首領的烏鴉站在一旁,呱呱直叫。好像在致“悼詞”,叫畢,有兩只烏鴉飛過去,把死烏鴉銜起來送到附近池塘里,眾烏鴉由首領帶隊,集體飛向池塘上空,哀鳴著盤旋幾圈向“遺體”告別,然后才各自散去。
非洲一種獾類選擇了“水葬”。如果有一只獾發(fā)現(xiàn)了同類的尸體,它會招來同伴一起合力將尸體抱入河中,一邊望著洶涌的河水,一邊哀鳴不止。
澳洲草原上的野山羊見到同類的尸骨便傷心不已,它們憤怒地用頭或角猛撞樹干,使之發(fā)出陣陣轟響。
亞馬遜河流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體態(tài)嬌小的文鳥,它們的葬禮也許是動物世界中最為文明的。它們叼來綠葉、漿果和五顏六色的花辦,撒在同類的尸體上,以示悼念。
(徐揚摘自《青年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