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節(jié)奏快、壓力大,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按照現代社會的習慣,出了這類問題,只有找心理醫(yī)生去解決。
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親情”的功能之一,就是緩解心理壓力。
人們常說中國人在一起的時候,喜歡嘰嘰喳喳說個不停。這種現象如果發(fā)生在公眾場合,的確有點煩人。但是,如果只在私人場合,這種方式沒什么不好。不喜歡的人可以自己走開,喜歡的人可以充分盡興。關鍵是,這類有“八婆”特征的人,大都心理健康,不用找心理醫(yī)生,因為他們在聊天中,互相傾訴,互相傾聽。找心理醫(yī)生也就是傾訴和傾聽,但是要花錢。
因此,中國傳統(tǒng)社會注重親情的功能之一就是緩解心理壓力。可惜的是,隨著近百年來對傳統(tǒng)文化錯誤的否定方式,這種注重親情的傳統(tǒng)已經日漸減少,父母和孩子之間也開始被“代溝”區(qū)分開。
注重親情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小范圍的社會互助。我小的時候,還經歷過一些大家庭的生活。例如,某家的孩子沒錢上學,一位有條件的親戚便會幫助出這筆錢,如果家里有人生病,親戚朋友也會這樣做。如果日后能還錢最好,實在不能還,也不會盯著要債。還有一些大家族,會集體設立一個“基金”之類的小金庫,平常大家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到了關鍵時刻,誰家有困難,就拿這筆錢急用。這種注重親情的方式,一方面增強了彼此之間的感情紐帶,另一方面,也部分實現了小社會的應急保障。
注重親情的生活方式,使得大多數人在社會中不覺得自己孤立無援,能在最需要的時候及時獲得幫助,它使我們在生活中能夠感受到溫情和關愛。
(摘自《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