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怎么睡覺?趴著睡還是仰著睡?”
“黃瓜明明是綠的,為什么不叫綠瓜?”
“買東西為什么不說買南北?”
“鳥在樹枝上睡覺,睡著了為什么不掉下來?”
這些都是我們孩提時代的問題。許多人做孩子的時候都曾有過類似的問題,有時間的問題還很多,可是年齡大了以后,問題就越來越少,過去有過的問題也逐漸忘記了。
這是為什么?
不要小看這些問題,讓我們再來看一些也是孩子的問題。
“蘋果熟了,為什么不掉到天上,而要掉到地上?”
“水壺里的水燒開了,為什么壺蓋會往上跳?”
“母雞孵雞蛋可以孵出小雞來,我去孵雞蛋,能不能孵出小雞來?”
“操場上有塊大石頭,和周圍山坡上的石頭都不一樣,它是從哪里來的?”
這些問題大家都很熟悉,都知道這些問題同一些科學家后來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有相當?shù)年P系。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眴栴}提出來了,最后總可以找到解決的答案。如果連問題都沒有,那還有什么解決的希望呢?
許多美國母親在送孩子入學時,往往會說:“孩子,今天上學,給老師提兩個好問題。”
美國的老師,無論小學、中學、大學的老師,上課時都會說:“有什么問題嗎?”
猶太人更進一步,差不多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媽媽都要問:“給老師提了什么問題?”中國的媽媽在送孩子上學時,多數(shù)會說:“好好聽老師的話?!?/p>
這是很小的差異,但卻是很重要的差異。
李政道博士和北京中學生座談時,為中學生題詞:“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
毛澤東也說:“要學一個孔夫子,每事問?!?/p>
因為提問是創(chuàng)新的開始,怎樣保護和發(fā)展孩子提問的積極性,關系到民族的創(chuàng)新能力,關系到每一個孩子的前途。
(黎義全摘自《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