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衍清
古人云:“少年不識愁滋味?!痹S多家長也這樣認為:現在中學生有什么可愁的?他們享受了比父輩富足得多的物質生活,不愁吃穿,不用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累,根本沒有愁的理由。其實,問題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現在的中學生承擔了社會文明傳承的重任,又擔負了學校、家長太多的期望,他們在享受富足物質的同時,感受到的學習壓力和競爭壓力也是父輩們無法想象的。心理專家調查表明,現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歸納起來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學習方面的問題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圍繞著學習產生的問題占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壓力主要來自于家庭、社會、同學間的激烈競爭和學校繁重的課業(yè)任務。這些壓力會使學生整天處于高度緊張之中,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分散,甚至神經衰弱,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和習慣,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不僅是學習欠佳的同學不愿意學習,就連少數學習好的同學也有這種傾向。此外一些其他心理原因也會導致厭學情緒,比如,因身體缺陷被別人嘲笑而不愿意上課;因不喜歡某位教師而不愿意上課;因沉迷網絡而不愿意上課等。
二、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
這是中學生反映比較多的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有的學生不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并且不善于和教師溝通,認為教師是在有意為難自己,與教師產生敵對情緒,影響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當然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也會影響師生關系。
2、與同學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有的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有的獨斷專橫,稱霸一方,使同學“敬而遠之”;有的不善于交流,流露出孤獨感;有的因自身原因產生自卑情緒,怕同學看不起,常常是躲在角落里。
3、與父母關系的問題。與父母關系不融洽,主要是因雙方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理解。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簡單粗暴,稍有不從便拳腳相加,造成孩子的敵對情緒;或家庭關系不和給學生造成的心靈傷害,使孩子整天處于焦慮中,變得抑郁、敵視。
4、與社會關系的問題。有的中學生社會關系復雜,在社會上結交“三教九流”,本來性情懦弱,因為找到了保護傘,在學校欺侮同學,頂撞教師,隨便缺課,也有敲詐同學,使雙方心理都蒙上了陰影。
三、情感方面的問題主要就是青春期心理問題
青春期是花的季節(jié),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期,情緒較為敏感,易沖動,意志薄弱,耐挫力差,逆反,不愿意受父母和老師的約束,又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表現為任性,自尊心強,過高地評價自己,犯錯就找客觀因素,嫉妒心強等。在與異性交往方面,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向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戀的興奮,失戀的沮喪,單戀的煩惱等。
中學生如何自己走出心理誤區(qū)呢?以下方法不妨試一試:
1、刻意回避法。當人陷入心理困境時,刻意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從而擺脫心理困境?!岸宦犘牟粺?,說的正是這一道理??桃饣乇芊ㄓ锌陀^回避法和主觀回避法。注意力轉移是最簡便易行的一種主觀回避法。在你痛苦的時候,集中精力動手去干一件有意義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困境。因而,當人在陷入心理困境時,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刻意回避法。
2、明智宣泄法。宣泄按社會效果說,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善于心理自救者總是選擇合理的方式來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地合理宣泄。如對自己的至親好友訴說心中的委屈和痛苦。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在適當場合,采用大哭一場,大叫一番,高歌一曲等方式,任怒火噴發(fā),這也是智者和強者所為,因為這是陷入極度心理困境時最佳的自救策略。
3、合理變通法。也叫自慰法、“精神勝利法”,就是通過找一些理由為自己開脫,以減輕痛苦,緩解緊張,使內心獲得平衡的辦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見的合理變通法有兩種:一是希望達到的目的沒有達到,心理便否定該目的的價值或意義,俗稱酸葡萄效應。二是未達到預定的期望或目標,便提高目前現狀的價值或意義,俗稱甜檸檬效應。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常會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為烏有。
4、最高升華法。困境和挫折,絕非是人們所祈求的,因為它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壓抑和焦慮。善于心理自救者,卻能把這種情緒升華為一種力量,引向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在獲得成功的滿足時,也清除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即化悲憤為力量。
最后,我衷心期望中學生朋友們能夠從容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成功駕馭自己的情緒,走出各種心理困境,生活得灑脫、樂觀,真正做到“少年不識愁滋味”!
(責任編輯朱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