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祖堯
(四)
1969年初,我們在“群?!钡娜藛T統(tǒng)統(tǒng)被打發(fā)到“五七”干校。
大同市有兩個“五七”干校,黨群系統(tǒng)在離城6公里的同家灣豬場,叫“一干校”;政府系統(tǒng)在離城10多公里的奶牛場,叫“二干?!?。
這兩個系統(tǒng)的革命群眾和專政對象,一起到干校去,一邊勞動鍛煉,接受再教育,一邊搞“斗、批、改”。
豬場的任務就是養(yǎng)豬,養(yǎng)豬要解決飼料問題。于是一部分學員去養(yǎng)豬,一部分到粉房加工粉面,一部分去種菜、苜蓿和飼料。報社文聯(lián)的人大都進了粉房。把土豆洗凈、切開、磨漿、過濾、沉淀;土豆渣子拿去喂豬,沉淀出的土豆粉面外銷。這里最重的活兒是挑粉面。粉面沉淀成粉坨,一個粉坨重七八十斤,一次挑兩個。我除了干別的活,挑粉坨是我的任務。那時才30來歲,正是有力氣的時候,干這營生我樂此不疲。當時,我和市委辦公廳檔案處的老吳是被公認為有力氣的(這是指被“專政”人員之中,革命群眾中肯定有力氣更大的),凡有重活的時候,老吳和我常被叫去干,譬如汽車來了,要卸車,一麻袋小米180斤,我背上就走,50斤一袋的白面,我一次能扛4袋。旁邊有人說,這家伙看起來身體單薄,力氣倒還不小。我聽了也有幾分得意,你們以為我是白吃飯的?所以有卸車這樣的營生時我總會在場。有些事情對我也挺觸動的,有幾間豬舍的檁斷了,需要整修,得先把斷了的檁取下來,再把好的檁換上去。一根檁100多斤,沒有起重機,怎么把它放置在房頂上?我雖是學工出身,厚厚的書本啃過不少,在這個難題面前卻一籌莫展。沒想到幾個養(yǎng)豬的工人把這問題解決了。他們在兩邊山墻上打兩個洞,利用杠桿原理把一根新檁頂上去,再取下折斷了的舊檁。一根兩丈多長的木料,一頭橫擱在一塊石頭上,靠近石頭的一端垂直豎起另一根與房頂?shù)雀叩哪玖希^是杠桿的支點,橫放的木料尾端上使點勁,垂直的那根木料便能把重物支起來。杠桿原理在中學的物理課上就學過,在實踐中卻不懂得應用。
真是“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我承認自己需好好改造?!皰咧悴坏?,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身上的許多非無產階級思想,是需要認真打掃的。
造反派那種胡亂上綱上線的批判我無法接受,但我誠心誠意接受思想改造。勞動就是一條改造的途徑。我不覺得掏糞是一種骯臟的營生,冬天我跳到糞坑里去刨糞,結了冰的糞粒崩到臉上、衣領里,還是照干不誤。重新工作以后,文化局的一位老局長告訴我,在干校看到我在糞坑里使勁刨糞,他相信我在認真改造。
到了干校,我好像只剩下勞動和學習了,干校成立了專案組,我的日記都交到了專案組,由他們作進一步審查。我等待著結果。
常常有有趣的事情發(fā)生。有位老兄因歷史問題被審查,和我“享受”同樣的待遇,也在粉房里干活。每天,這粉房要提前開門,把小鍋爐里的水燒熱,上班后有的工序要使用熱水。掌管粉房門上鑰匙的人,不愿意多費那點辛苦,就把鑰匙交給這位老兄,叫他早上去開門燒水。這位老兄有點受寵若驚,因為革命群眾信任他,身份與我等就不一樣了。早晨一溜小跑進了鍋爐房,忙著生火燒水。上班了,大家發(fā)現(xiàn)水還是冷的,打開爐門,爐膛里火星也不見。問老兄是怎么回事,他說鍋爐壞了,放了不少劈柴,也生不起火來。大家一看,原來爐篦上厚厚的一層“骨轆子”(燒剩的煤渣)沒有去掉,他就在上面放劈柴點火,風上不來,劈柴哪能點著呢?再說劈柴上已經(jīng)壓了一層煤,他手忙腳亂好一陣折騰,還是點不起火,所以說鍋爐壞了??匆姶蠹叶荚诔Γ驮桨l(fā)成了“丈二和尚”,一時摸不著頭腦了。有人說,你連這點知識也沒有,還大知識分子呢!好好改造吧!不好好改造真要成廢物了。老兄連連點頭,唯唯稱是。
還有件事老兄也被別人笑話。拉土的小平車沒氣了,叫他打氣,打氣筒的出氣口接不上輪胎上的氣門芯,只好讓別人來打。打了一陣,人家讓他看看氣打足沒有。他沒有去捏輪胎,而是兩指去捏輪觳上的輻絲,捏了捏說,挺硬的,氣打足了。
這兩件事在干部學員中成了笑話。
有時,老兄也做出些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我們一室住4個人,其中有位報紙編輯莫名其妙地被作為“現(xiàn)行反革命”揪了出來。因為“認罪”態(tài)度不好,到干校后經(jīng)常被揪斗。一天,要豎個籃球架讓大家玩球活動,這位編輯被派去挖坑,任務當天必須完成。那天,我們收工后回去躺在鋪上休息,編輯還沒有回來。前面說到的那位市委副書記收工回去,見屋里有人在開會,不便躺下休息,就在外邊轉悠,轉到我們屋前,從窗口看見編輯的鋪位上沒人,就進門躺下了。副書記上了年紀,勞動一天渾身疼痛,就想躺下來緩緩,一直躺到編輯挖坑任務完了回來才起來。
第二天,老兄就把這件事給干校領導組作了匯報: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躺在反革命分子×××的鋪上,他們暗中肯定搞什么勾當。當天晚上,編輯便遭到批斗,叫他交代兩人搞什么勾當。編輯說,×××躺在我鋪上是不假,我一直在挖坑,如果我在屋里躺著,他又怎么能躺在我鋪上?我一回去他就走了,能搞什么勾當!
在特殊環(huán)境中,人性中這一面或那一面就顯露出來了。老兄在這件事上干得很不漂亮,在人們心目中進一步矮化了自己的形象。
1969年6月8日,干校領導組長宣布“專政對象”可以回家了,也就是說你自由了。
從1968年5月31日被隔離專政到次年的這天,我失去人身自由整整1年零8天!在這一年多時間里,除了思想,一切行動都在人們監(jiān)管的目光之下,失去自由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
家里已接到通知,妻子包了餃子等我回家。干校離家也就是六七公里路,一陣小跑就到了家。單元門前,半張通緝令還在墻上,列數(shù)的“罪狀”中還能看到一條,說“文革”前寫小說為資產階級復辟制造輿論(指長篇小說稿《總工程師和他的女兒》,稿子在抄家時也被抄走了,成了我的“罪證”之一),“文革”中又“寫小說控訴文化大革命”,這是指我醞釀寫煤礦題材的長篇小說。站在半張通緝令前,我只有苦笑的份兒了!家里已變了樣子,原本是一套兩居室的單元房,現(xiàn)在一間屋子歸了別人,廚房和廁所兩家共用。原先兩間屋里的床鋪等家具塞在一間屋里,走路都困難了。原來岳母被趕回老家后,廠里房產科就把那間屋子收回去,分配給了一戶工人。妻子說,對面那家搬來后,兩家處得挺好。有時她上夜班,人家還幫助照看孩子,安頓她們入睡。
那天睡到半夜,敲門聲大作。急忙起來開門,門口站著五六個人,說他們是廠里的保衛(wèi)隊,白天接到市里的通知,我被放回來了,回來后必須老老實實,不得亂說亂動,要按時回干校去。警告了一番他們就走了。我卻再也無法入睡,瞪著眼直到天明。本來以為是自由了,原來這自由是有限的!
星期一,清晨起來就回干校。
(五)
1970年春節(jié)一過,干校的學員除了少數(shù)安排了工作,多數(shù)到農村插隊落戶。
插隊之前,我們這批人中,大多數(shù)被宣布為人民內部矛盾,因為專案組審查尚未得出結論,我們還不是“革命群眾”。我就是以這樣一種特殊身份,被“革命群眾”“夾帶”去了農村。“夾帶”一詞,宣布時就這樣說的。插隊的地點,是大同市南郊區(qū)高山公社業(yè)家村。
1958年我曾下放農村鍛煉,當時我在工廠搞技術工作,本來不是下放對象,因為愛好寫作,想了解北方的農村生活,提出了要求下放的申請。我的申請被批準了,下放到山區(qū)南信莊鄉(xiāng)的南信莊村。后來南信莊鄉(xiāng)合并到了高山公社。應該說,這一帶我并不陌生。
插隊干部以連排的建制下去,連部在高山,報社文聯(lián)算一個排,落戶在業(yè)家村。
業(yè)家村只有60多戶人家,一部分在梁上,一部分在溝里,2000多畝薄田,都掛在山坡上。沒有副業(yè)收入,每個工分只有兩角多錢(據(jù)說公社所在地高山的一個生產隊,1969年一個工只開7分錢)。農民家里,除了一盤土炕,炕上兩床又破又臟的被褥,就是鍋碗瓢盆,幾個甕甕缸缸,別無長物。10多年前在南信莊看到的是這樣,現(xiàn)在在業(yè)家村看到的也是這樣!
我們自己起伙,住在老鄉(xiāng)家里。房東周子官夫婦和兩個孩子,還有個70多歲的老娘擠在一條炕上,騰出一間房給我們住。和我同屋的是報社的兩個干部,一個姓張,一個姓韓。
那時正在打戰(zhàn)備地洞,“深挖洞”不僅在城市,在偏僻的山溝里也得“照辦”。要從一個崖面上往里打洞,干這活計當然很累,累活當然就有我這個被“夾帶”來的份兒。洞子已打進了300多米。洞高一米五六,寬不到一米,我和兩個農村青年負責擔土。我身高1.76米,擔著土當然直不起腰,稍一挺腰就碰腦袋。兩筐土有百十來斤,裝淺一點也有90來斤。在洞子里貓腰挑百十來斤東西,比地面上挑一百五六十斤還吃力。在干校時,粉房里的粉面坨子,兩個就有一百七八十斤,我挑起來也并不覺得吃力。
在打洞時卻失敗了。洞里只有兩盞電石燈,一盞在刨土的工作面上,另一盞在洞子拐角處。光線實在太暗,擔土往外走,一路不免磕磕碰碰,還摔倒了幾次,趴在地上找眼鏡。一次眼鏡也摔壞了,于是成了半個瞎子,出來倒罷土再進洞的時候,眼前就只有一片黑了;走著走著光往洞壁上撞,弄得頭上、脖頸里盡是土。
有時擔著擔著,我發(fā)現(xiàn)肩上的分量漸漸輕了,裝土的正是我的房東周子官,和我一起擔土的還有他的女兒俊女。周子官一邊裝土一邊說:“少擔點,這營生苦哩!慢慢來?!笔呛芸唷5麄兙筒挥X得苦嗎?俊女才十八九歲,有時擔得比我還多。老周不讓我多擔,我又抓起鐵鍬往筐里加了點土;等我放下鐵鍬,俊女卻搶過扁擔,挑著走了。
在周子官家的土坑上,深夜醒來后,聽著山風在屋頂上呼嘯,刮起的沙土一陣陣撒在窗子上,我輾轉反側,在難以入睡中悄悄舔著心上的傷痕。我至今還被人視為“異己”,業(yè)家村樸質的農民并沒有歧視我,沒把我當作“有問題”的人;“文化大革命”已經(jīng)搞了5年,他們知道挨批挨斗的大都是些什么人。周子官的老娘經(jīng)常這樣叨叨:“丟下一家妻兒老小,來這窮地方受苦,可憐見哩!一家人在一搭塊,喝湯咽水也暖和……”
我心里已經(jīng)暖和了。人感到寒冷,不僅僅因為衣衫單薄,抵擋不住寒氣。這一家子除了問起“幾個孩子,女人干啥”之外,從不打聽我的身份。他們自己的光景過得也很凄惶,午飯不過是兩籠屜紅面或莜面加上山藥蛋絲的“墩墩”,一盆酸菜,早飯晚飯就是玉米糊糊和山藥蛋了。一次我病了,周子官老伴兒卻搟了面條,還打了兩顆雞蛋端到我炕頭!那時我們集體起伙,輪流做飯,都是“半路出家”,沒有一個“里手”,連油鹽也掌握不好,打回一個月的食油,半個月就吃光,只能用醬油炒菜;有一次還把礬當作鹽,炒出的白菜又苦又澀。往日還能對付,病中吃這樣的東西就難以下咽了。房東不知怎的就知道我病了,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一點點白面拿出來給我搟面。端起那碗面條時,我禁不住淚下兩行。
1958年下放南信莊鍛煉,那勞動確是認真的。冬天地里沒有什么活兒了,白天可以搞水土保持,打圪塄,出肥土,晚上打井;一天記8分工,我們常常一天掙16分,都是你追我趕的。這次下來,說是插隊落戶,戶口并沒有下來,每月工資照發(fā)。到地里干活,就不那么認真了。有時到地里比劃兩下,就算半天勞動。村里知道我們下去并不是什么插隊落戶,過一陣就會上去的,也就不給什么具體任務,想干多少就多少。我們能為業(yè)家村做些什么?有一次我爬上一個山頭,腳下就是流著一股水的黑嘴溝。我凝視良久,忽然想到,如果能把黑嘴溝里的水提上來,只要200來米管子,就能把水引上村后的高坡。這里是全村的制高點,修個蓄水池,修條渠道,水就能自流進村,搞個“土”自來水,也能澆村東的400畝地……
看來我并不缺乏想象,后來村里黨支部還采納了這個想法,或者他們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于是在黑嘴溝搞起了提水工程。
值得高興的是,我還能用“副業(yè)”為業(yè)家村人服務:我買了把理發(fā)推子,當起了剃頭師傅。
山里人理發(fā)是沒有周期的。平時,業(yè)家村人理發(fā)要去高山或更遠的峰子澗(也是另一個公社所在地);農忙季節(jié),剃個頭要跑十幾里路,沒人能耽擱得起。能為他們干點什么,這對我實在是無上的愉快。場院地頭,他們勞作休息時,我便耍開了手藝;飯前飯后,我挎著小包上門服務。飼養(yǎng)員離不開牲口棚,我就在棚前為他們推頭;馬村的鐵匠來干活,打鐵爐旁也可以修理腦袋。他們不需要圍單,不需要鏡子,不需要躺倒刮臉的轉椅;當然,他們也從不計較我的手藝,推完一個頭,便會摸摸腦殼,連聲說不賴不賴,這下精神啦!
他們喜歡自己是“精神”的,“精神”了不就美嗎?他們是向往美的。過年之前,我把梁上凡是男性的腦袋都修理了,最后是長年臥炕不起的一個老漢,不時“吭吭吭”的咳嗽,吐出一口口濃痰。他讓孫子扶他坐起,希望自己過年也能精神一些,我跪在炕上給他推頭。梁上完了我跑到溝里去,路上碰到孩子們,見我就喊:老焦給我推推頭!其實他們已推過頭,不過是用這種戲謔的玩笑,對我表示親熱。后來,與業(yè)家村一溝之隔的左云縣丁家村,也有孩子跑來,讓我給修理腦袋。孩子們頭上像一堆亂草,不僅沾滿塵垢,還有虱子在頭發(fā)里蠕動。
業(yè)家村的村情也不復雜,除了少數(shù)人在別村的小煤窯里背炭,多數(shù)人就靠種地為生。比較起來,外出下窯背炭的人家經(jīng)濟上稍好一點。村干部也比較團結,就是村支書與前任支書有點隔閡。說起來,兩家還有點親戚關系,村支書把前任支書叫哥,兩家隔壁住著。哥手里的權叫弟掌了去,心中總是有個疙瘩。過年前曾發(fā)生過一件趣事,弟叫哥幫他殺豬,哥說行。那天,另一家的豬鉆進了他家豬棚“串門”,支書忙村里的公務,平時也不喂食,認不得哪只豬是自己的,只知道自家的豬喂得比人家的早,抓住那頭大的回頭問哥:是這一頭吧?哥說:我看不差啥!于是把豬拖出來,摁倒,弟弟一刀捅下去,拔出刀血也噴了出來。這時手揪著豬尾巴膝蓋按著豬腿的哥說話了,用的是一種不快不慢不慍不火的聲調說,伙計我看你是殺錯了吧!這只豬頭上有撮黃毛,不是你家的。
書記不認得自己的豬(豬都是老婆喂的),前任書記卻認得,事先不聲張,還說是“不差啥”;等到書記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才說“殺錯了”。這是個心計很重的人。書記殺了人家的豬,揀大個的殺,這會造成什么影響?書記當時也慌了,趕快找到人家,連連道歉,說錯殺了,真對不起!那家男人也很豁達,說沒事兒,反正要殺了過年,請人殺還要三升黃米,書記給我省了,要謝你哩!
完全是小說里的情節(jié),很有趣。我們在業(yè)家村生活得并不枯燥。
過完年回村,我們請村干部吃飯。知道我這個南方人還能做幾個菜,就讓我掌廚。年前就說好,年后回村要買些什么菜帶去。那天碗碗碟碟竟也擺了一炕桌。連村干部12個人,竟喝了8斤白酒,不是一般的白酒,是拌種子的烈性白酒,60度以上。我不勝酒力,第一個醉了,由人扶著送回住處,路上就吐了。回去躺了一陣,沒什么不舒服,又回到伙房去。他們還沒散席,只是不見和我同屋的老張和老韓,我問他們去哪了,有人說回去了,已經(jīng)走了一陣兒了。我說他們沒有回去,就拉了另一個人去找。村里村外都找不見,找到井棚里,看見兩個人正趴在井口。隆冬季節(jié),山區(qū)晚上的溫度在零下20多度,白天從井下打水上來,水兜里漏下的水都成了冰,井口的冰越結越高。他們趴在井口,吸井下冒上來溫濕的水氣,可能感到舒服,卻忘了冰上很滑,一不注意會栽到井里去,那場景真叫人害怕!原來他們也喝醉了,胃里難受,不知怎么就到了這里,趴在井口吸井下的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