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濤
賈平凹的《訪蘭》就是在借花談做人。
野蘭被栽在庭院,“葉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吸引了方圓十幾里的人來觀賞,父親反倒有幾分的慍怒。為什么呢?這叫常人反而不理解了。其實,這是野蘭一生的失敗。這個失敗是父親所賜,野蘭失去了它自己,成了別人的玩偶。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失敗的人生。
人的一生,不能只做嘩眾取寵的材料,應當有自己的品格,這種品格叫骨氣。文中的父親覺醒了,他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不再把深山的野蘭栽回庭院。這就成全了野蘭,野蘭做回了自己,有了品格,有了骨氣。人,尤其是一個教育者,你得給你的孩子或?qū)W生一個發(fā)展自我的機會,不要讓他們以犧牲自己的品格和骨氣來換取虛假的名聲。
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當你身處人生低谷時,當你不被人理解,不被人重視,甚至不被人所知時,你要學一學空谷的幽蘭。
蘭有骨,蘭更無怨??展纫苍S不會來一個人,蘭又為誰而生?花又為誰而開?會有幾個人知道而欣賞呢?它又何必呢?世俗的人是不可能理解野蘭的。因為他們只知道欣賞庭院里的蘭,那不是真正的野蘭。蘭無怨,也無悔。“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長的葉純,開的花純,楚楚的有著它的靈性?!边@就是野蘭的精神,也是做人所不可缺的精神。
本文在寫作中,開頭巧設懸念,吸引讀者,然后娓娓道來,寓理于物,且貫穿人物對話,活靈活現(xiàn),不知不覺中讀者已心領神會,思想逐漸被感染。
附原文:
訪蘭
賈平凹
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帶回些野蘭來培栽;幾年之間,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種,像要做一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就都跑來玩賞,父親并不以此得意,而且倒有了幾分慍怒;時而又進山去,便從此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事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有一次再進山的時候,要我和他一塊兒:“訪蘭去吧!”
我們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一道瀑布,幾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地響,水沫揚起來,彌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麗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著一層寒煙;香氣濃烈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我從未見過這么清新的蘭草,連聲叫好,又動手要挖起一株來,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回去,經(jīng)過一番培栽,就養(yǎng)出了各種各樣的品類、形狀的呢!
父親卻把我制止了。問道:“你覺得這里的蘭草好呢,還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說:“這里的好!”
“怎么個好呢?”
我卻說不出來。家里的確比這里的看著好看,這里的卻比家里的清爽?!笆俏秲汉孟癫煌瑔??”
“是的?!?/p>
“這是為什么?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了兩個味兒?!”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元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便成了玩賞的盆景?!?/p>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樣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diào)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知道而欣賞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長的葉純,開的花純,楚楚的有著它的靈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這些野蘭了。高興著它的這種純樸,悲痛以前為什么喜愛著它而卻無形中就毀了它呢!
父親拉我坐在潭邊,我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著蘭,也在看著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會給社會有貢獻的?!?/p>
我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后,已經(jīng)是十五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卻過。
(作者單位:河南省唐河縣畢店鎮(zhèn)一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