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軾
通貨膨脹的利弊是最引起爭議的問題之一,在經濟學家之間已經討論得相當透徹了。盡管意見還不一致,那主要是由于各人對通脹各種后果的價值判斷不同所致,還不是對通脹后果本身有什么不清楚。然而經濟學家的視野往往只限于經濟領域,忽視了其他社會后果。我認為通脹的一個嚴重后果是降低了社會的道德水平,這一點往往為經濟學家所忽視。
通貨膨脹的一個直接后果是你在銀行里存的錢以及你口袋里的錢的購買力遭到損失,這使人產生一種不公平的感覺。一位俄羅斯的女退休科學家抱怨說,她和家人辛苦一輩子積蓄的錢存在銀行里,原先夠花幾十年,到死也不會愁缺錢花,可是通貨膨脹使他們存的錢只夠買一千克香腸。她的不平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個誠實的勞動者遭受如此不公正的損失,一個很自然的反應是感到他有權利向社會索取所損失的財富。一個人認為社會欠了他的債,他理應得到補償,然而又沒有任何合法的渠道來實現這種補償時,會產生一種憤怒的心情,進而尋求各種機會去討回失去的財富,甚至認為觸犯法律也是正當的,至少他的社會責任感會大大削弱,因為社會對不起他,他絲毫不欠社會的情。當社會中這樣想的人很多時,社會的道德水平將大大降低,犯罪率上升,關心社會公德的人減少,社會的安定性被破壞,其后果是極危險的。
即使通貨膨脹率還相當低,不會產生在俄羅斯所發(fā)生的普遍心態(tài),但對道德的腐蝕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社會學家曾創(chuàng)造過一個名詞,稱作“社會貼現率”,它和經濟貼現率有相似的含義,只不過把人們對未來金錢貶值的意義推廣到一切未來的事物。我們知道,經濟貼現率越高,未來的一元錢在今天的價值越低,因而越不值得重視。貼現率上升意味著未來的盈虧沒有意義。類似的,社會貼現率上升,意味著不但將來的金錢盈虧沒有意義,將來發(fā)生的一切事情都沒有意義,只有目前才是值得計較的。于是人們將變得不顧將來、只顧目前,失信毀約都變得無所謂。這同樣將構成一個不負責任的社會,造成不顧子孫后代,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過一天算一天的死囚型生活。社會貼現率取決于許多因素,包括社會犯罪率、預期剩余壽命、健康水平、外來移民的比率(或各成員之間互相了解的程度),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經濟貼現率,它又直接與通貨膨脹率相關聯(lián)。所以通貨膨脹率上升時,人們會對將來失去信心,感到未來面對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因而更注重于當前。
通貨膨脹是對所有權的慢性侵襲。近幾年來人們對所有權討論得很熱烈,大家越來越認識到確立牢固的所有權在提高經濟活動效率中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一切侵犯所有權的政治行為都有經濟上嚴重的不良后果。強行沒收地主和資本家的財產,以低價收購百姓的貴金屬,通過更換幣制同時又限制每人以舊幣換新幣的數額,都是侵犯所有權的嚴重行為,都是飲鴆止渴。從短時間看這些措施的利益是很明顯的,但長期的不良后果卻十分不易消除。現在大家常說的投資環(huán)境,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所有權的不可侵犯性。若干年前對所有權的侵犯,今天已不可能去改正,以致造成今天投資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通貨膨脹雖然和上述嚴重侵犯所有權的事有所不同,但性質卻是一樣的,他們都是政府對百姓所有權的侵犯。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政府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百姓。通貨膨脹之所以在世界各國政府中沒有任何一個宣布它為非法,正是考慮到政府執(zhí)行通貨膨脹政策可能有其必要性。
通貨膨脹使工薪階層受到的損害最大。對于參與市場活動的人,如商販、在企業(yè)內工作的工人和職員,受到的影響就小,因為他們的收入和支出隨市場上的價格水平而浮動。政府官員在通脹的環(huán)境下如果損失不能及時得到補償,會降低他們對工作的責任感,因為他們會感到自己的勞動沒有被正確估價。由于責任感淡薄,政府對自己的干部的控制力降低,嚴重時干部會尋求第二職業(yè),甚至收受賄賂,整個政府的工作效率受到損害。事實上通貨膨脹正是因為政府收支不能平衡而引起的,政府必定努力削減支出,所以干部的薪金往往不能隨物價水平而調整。然而政府收支情況的改善有賴于政府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效率降低時收支情況將進一步惡化。所以通貨膨脹處理得不好有一種自我加劇的趨勢,尤其是政府官員的道德水準在社會上有示范作用,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覺悟。
雖然經濟學家承認通貨膨脹有其有利的一面,然而它降低了人們對未來的責任感,對社會道德水平存在著負面的影響。這一影響雖然是無形的,但它確實存在。也正因為無形,大家對它的害處往往估計過低。
(燕冰摘自《生活中的經濟學》暨南大學出版社 圖/賈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