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海
世間最難揣摩的就是人心,與人相處的學(xué)問一生也學(xué)不盡。
南懷瑾先生在講解《莊子》時,強調(diào)了“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這其實是在講做人的道理。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他專注在那一點的時候,什么也無法改變。一個人入迷的時候,你要勸他“回頭是岸”難上加難。所以,明知道你為了他,有時候他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記你是為他著想了。因此,人與人之間很難相處,無論夫妻、父母、兄弟還是朋友,總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莊子曾經(jīng)看著飛進飛出的燕子說道:鳥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樹,以免受到傷害。但燕子特別,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卻沒人去害它,這便是處世的大智慧。人類見到鳥舉槍便射,卻對身邊縈繞的燕子視而不見。燕子的叫聲可謂婉轉(zhuǎn),卻沒有一個人將燕子放到籠子里,聽它的叫聲取樂。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離。
人類是一種你不能離他太遠,又不能離他太近的動物。比如珍禽猛獸害怕人,躲得遠遠的,人便結(jié)伙去深山獵捕它們,這是因為離人類太遠。家畜因完全被人豢養(yǎng),人便可隨意殺戮,這是因為離人類太近。只有燕子摸透了人類的脾氣,又親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樣敬著燕子。
南先生說,歷史上的大奸臣都懂得“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之妙,所以總是避免碰觸君臣相處的禁區(qū),因為即使你心懷社稷、一腔忠誠,也難免因一時的勸諫惹來日后的殺身之禍。其實,懂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更巧妙地為人處世、成就大業(yè)了。
(王京京摘自《焦作日報》2008年6月26日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