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新生兒的視力還沒有發(fā)育好。他們是近視,只能看清楚大約30厘米遠的物體——這是哺乳時嬰兒的眼睛與母親的臉的距離。他們也是色盲,不能很好地分辨顏色,對黑白對比強烈的圖像更敏感。但是他們卻對美丑很有眼力,能夠分辨美麗或丑陋的臉龐,并對美麗的臉龐更感興趣。
在一項研究中,英國??巳卮髮W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一系列女人頭像的照片,讓成年人根據這些頭像的美丑程度打1-5分,然后把得分最高和最低的照片一對一對地編成一組,每組照片除了美丑程度不同,其他方面(例如亮度、對比度)都相似。再把它們拿給出生1-7天的新生兒看。一個研究者拿著兩張照片放在距離新生兒眼睛大約30厘米的地方,另一個研究者在旁邊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新生兒都花更多的時間去看美女頭像照片。
從科學的角度看,美麗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它意味著“普通”,如果把幾百個人的臉混合在一起,將會出現(xiàn)一張非常美麗的臉,所以一張美麗的臉其實是一張最典型的臉。而新生兒對美臉感興趣,實際上就是在辨認典型的人臉,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讓他們一出生就能認識同類。不過,讓父母感到欣慰的是,嬰兒還是覺得撫養(yǎng)他們的父母的臉最有吸引力,不管是美是丑。而且隨著嬰兒長大,他們會逐漸意識到人不可全靠相貌。
嬰兒不僅天生喜歡美人,而且似乎還天生喜歡好人,最近的一項研究得出了這個出乎意料的結論。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讓出生6-10個月的嬰兒看木偶表演:一個木偶(貼一對大眼睛表示是人)在爬斜坡,爬了兩次都沒爬上,第三次時,來了一個“好人”木偶,把它推上了坡;或者來了個“壞人”木偶,把它推下了坡。表演結束后,把木偶放到嬰兒跟前讓他們挑選,幾乎所有的嬰兒都選了“好人”木偶。但是如果把爬坡木偶的大眼睛去掉,讓它不再代表人,而只是一個普通物體,然后重復實驗,嬰兒則不再偏愛“好人”木偶,說明嬰兒看重的是“好人”對別人的幫助。
人們向來以為是后天培養(yǎng)的某些人類情感,例如對美丑、善惡的辨別,看來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不到一歲的小孩就已經具備了。這個時候的小孩甚至還沒有自我意識。人類是在出生后18-24個月時才有自我意識的。
嬰兒的大腦并不是一張白紙,長期的進化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套認知模式,讓他們一出生就能開始使用,從而更快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嬰兒的心靈要比我們以為的敏感得多。教訓是:如果你想讓小孩喜歡你,光對他一個人好還不夠,還要對別人也好,而且不能對別人不好,要讓他知道你是“好人”不是“壞人”。
(云舒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