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華
“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句話被當成真理說了好多年。
直到有一天,人們在澳大利亞的某個地方發(fā)現了白色的烏鴉,于是,真理變成了謬誤。只要世界上存在一個例外,“天下烏鴉一般黑”就是一個錯誤的陳述。
提出“天下烏鴉一般黑”的人,原本是想說出一個真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的確被當成了真理,可是到了白烏鴉被發(fā)現的那天,證明這個說法不對,這種否定的證明就是證偽。
20世紀偉大的哲學家波普爾,在他著名的“證偽主義”理論中,對真理有一個解釋。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可能被證偽的理論。如果一個理論自滿自足、顛撲不破,沒有被證偽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
還有一個公論:沙漠里的鴕鳥,發(fā)現危險以后,便將頭埋進沙里。這個說法是羅馬歷史學家普利尼奧最先提出來的,據說,他是歐洲第一個見到鴕鳥的人。后來,人們證明,鴕鳥之所以把頭埋進沙里,并不是因為躲避危險,而是在用嘴挖洞,準備孵蛋。
這個已經成為公論的說法盡管被證偽了,但它曾經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證偽——事實上也的確被證偽了。所以真理即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假說,不斷被證偽的過程。
最近,中國考古學界有一個重要的證偽,專家花五年時間得出結論,歷史上的“阿房宮”其實并未建成。
從2002年10月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就開始對阿房宮的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結果證實,阿房宮現存遺址只是沒有建成的前殿,共50萬平方米,相當于半個平方公里。同時,考古發(fā)掘還證實了,這里并沒有大火焚燒的痕跡,除了前殿遺址之外,就只有東漢的瓦礫。可見,歷史上所有關于阿房宮的說法,只不過是在想象一個子虛烏有的東西。
關于阿房宮曾經有多少記載?。核^“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說法;司馬遷《史記》中“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的記載;杜牧“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的形容,看來都是錯誤的。這些說法都已經被阿房宮遺址的發(fā)掘所證偽。
人類知識的進步,就是從不斷的證偽中推動發(fā)展的。歷史上有許多以訛傳訛、添枝加葉的說法,通過證偽而逼近真相。前兩年,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證實,“從太空的確看不到萬里長城”,這也是一個偉大的證偽,它破除的,也是人們心中的某些虛妄。
只是,一個習以為常的說法被證偽了,往往讓人覺得掃興,甚至有點傷自尊。但是,證偽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說法,糾正了謬誤觀念、敢于證偽和承認事實無論如何比不敢面對現實,自欺欺人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鈞天摘自《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