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 理
一次,蘇東坡去拜訪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發(fā)現書桌上有一首沒寫完的詩:“西風昨晚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碧K東坡暗自思忖:“秋風蕭瑟,雖群芳凋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花瓣怎么會四處飄落呢?”于是,他揮筆續(xù)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睂懲昃碗x開了。后來,王安石看見了續(xù)詩,笑道:“連蘇東坡也不好好讀書。難道沒有讀過《楚辭》中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嗎?”
沒有好好讀書的人,究竟是蘇東坡還是王安石呢?
落英,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爾雅》解說,“落”可譯成“始”;“英”即花。屈原所說的“落英”并非落花,而是始花,是指初開的鮮花。如果按照王安石的理解,也違背常理,因為只有初放的菊花才鮮嫩可口;而落瓣之枯花,味如嚼蠟,肯定是難于入口的。
王安石當時詩中寫的是黃州(今湖北黃岡)的菊花。那么,黃州菊花到底落不落瓣呢?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曾多次到黃州考察,并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菊花“飽經霜露,葉枯不落,花槁不零”。清初詩人兼畫家宋犖在黃州任通判多年,曾寫出《落菊瓣》名篇,證實黃州菊花并不落瓣。
可見,這其實是王安石自己弄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