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基亞與高通就專利費爭議達成全面和解,并簽訂了15年的長期合同,使得諾基亞攜“天下第一”之威掀起的“六君子訴高通案”,終于沒有懸念地達成了和解。歷史經(jīng)驗無數(shù)次地告訴我們,對于商業(yè)訴訟,“商業(yè)”這個前綴更有決定性。
和解固然在意料之中,但和解的時間卻出人意料。7月19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諾基亞在凈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上漲4%、達到132億歐元的同時,凈利潤卻只有11.03億歐元,同比大幅下降了61%,這還沒有計入關閉德國工廠和“諾西重組”等費用,否則財報會更加不好看。這跟諾基亞維持了多年的形象大相背離。
當然,不能簡單地說,因為財報不好看,諾基亞立刻就不準備跟高通打架了。但是,諾基亞的決策層也不是直到財報發(fā)布的那一天,才知道自己的經(jīng)營狀況出現(xiàn)問題的。此時,盡管雙方都不會說是由誰主動提出和解,又是由于什么原因而達成了和解。但是,如果“不許聯(lián)想”顯然并不現(xiàn)實。
我的判斷是,這樁和解的主動權在高通手中,而提出和解者,則是諾基亞。而且,這不是意氣用事,能夠達成和解,最終還是基于雙方對自身利益的判斷。在任何一樁交易中,時刻都會存在著主動權轉瞬即逝的可能。對諾基亞而言,它能夠選擇的技術合作伙伴畢竟還是太少,而跟高通相比,那些潛在的技術提供方畢竟還是太弱了。
在新的合同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諾基亞將不采用任何針對高通的技術。雖然這并不是一個排他性的協(xié)議,但卻也是一個高通保護自己的協(xié)議。同時,高通還有權采用諾基亞在芯片領域的相關技術。想當初,主動與高通為敵的可是諾基亞,而理由是專利費太高了,而且在過去的那么多年里,諾基亞已經(jīng)交了10億美元的專利費。但從這個條款上看,雖然雙方的措辭是“合作”,但諾基亞的被動是顯而易見的。
或許如帕累托原則所言,盡管人人都不滿意,但人人都還過得去。在商業(yè)社會,這就是最佳生存方式。高通與諾基亞,以及眾多的中下游通信技術與設備公司之間的關系,正是這一原則的印證。
令諾基亞不滿意的不止高通這一種事。有評論人士,甚至諾基亞公司內(nèi)部也有人說,在中國市場,山寨機對諾基亞的沖擊很大。山寨機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作為市場領導者,諾基亞要應付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者是一種常態(tài),山寨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諾基亞要解決的問題不是高通與山寨機,而是一個系統(tǒng)問題,是如何讓老大位置坐得更久的問題。你沒發(fā)現(xiàn)嗎,雖然一個高端無比,一個低端無比,對處于中間位置的諾基亞而言,高通與山寨機代表了一種相似的力量,這迫使諾基亞去重新思考自己的戰(zhàn)略與用戶。對諾基亞而言,這是無時不在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