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術語》直言缺失,是離退休老教師的嚴師諍友??偨Y我一生從事教育工作的最大教訓,是對語言文字工作的認識不足。1987年懷著一種負疚心情,我告別部隊學院講臺。在這之前,我曾到某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學習和調研。某副總工程師對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裝備在現場統計的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MTBF)和書本上講的相差3個數量級的情況下,還圓滿完成了歷次的發(fā)射任務,能不能在可靠性理論上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其實在1986年深圳舉行的國際醫(yī)療和科學儀器展覽會上,我就覺察到英國的展品中,MTBF已悄然退出了技術文書。面對這個質疑,當時我的答復是:“困擾我多年的這類實際問題,會在有生之年給大家一個交代?!薄犊萍夹g語研究》2001年第3期發(fā)表了我撰寫的《失效與故障釋義探討》,并組織了專題討論。正如閔應驊老師在其中說道:“科學術語的統一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它牽涉到中華民族語言的發(fā)展,有些國家語言混亂是一個教訓。我們總是希望漢語能夠發(fā)揚光大,適應現代化要求?!边@恰好也指出了我在學習現代漢語上的欠缺,是我在術語工作(terminology work)上鮮有作為的癥結所在。
《科技術語研究》2004年封面刊登了“沒有術語就沒有知識 There is no knowledge without terminology”。上個世紀初中期的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即力量)是如何演變成近代的Terminology drives knowledge(術語推動知識前進)?通過谷歌(Google)搜索,才了解到術語工作已遍布當今全世界的大學、研究所、政府以及私人企業(yè)。像當今國際術語信息中心(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Centre for Terminology)這類組織機構正是以促進術語工作發(fā)展為目標的?!吨袊萍夹g語》刊載大量術語學研究的論文,探討科技術語的定名,普及推廣術語工作,可以稱為老年知識分子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絕佳平臺。
《中國科技術語》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術語學理論。術語學的構建是要通過幾代人不懈努力才能成就的千秋大業(yè),因而《中國科技術語》的術語工作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zhàn)。術語學和術語工作更是相輔相成,需要求真與務實的統一,《中國科技術語》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宋子壽:中國老教授協會,7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