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一字之師”
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考古學家、杰出詩人郭沫若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歷史劇《屈原》。一天,《屈原》在重慶首次公演,郭老在臺下觀看演出效果。臺上,嬋娟痛斥宋玉:“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誨,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老聽后,感到罵得還不夠分量,就到后臺與扮演嬋娟的張瑞芳商量怎樣改一改。這時身旁的一個演員插嘴說:“不如改為‘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我覺得就夠味了?!惫辖邮芰四俏谎輪T的建議,修改了臺詞。這一改,表現(xiàn)了嬋娟心中的怒火,演出效果果然很好。后來,郭老還特意寫了一篇題為《一字之師》的文章,稱這位演員為自己的“一字之師”。
齊己的“一字之師”
唐代僧人齊己,喜歡寫詩。一天,在大雪后的原野上,他看到了傲雪開放的梅花,便詩興大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詩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寫好詩后,他覺得非常滿意。一天,有個叫鄭谷的人看了他的詩,經(jīng)過反復推敲,認為既然梅花數(shù)枝已經(jīng)開了,就不應當算是“早梅”了。于是,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彪m然只將“數(shù)”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寓意更加貼切了,詩的意境也更加完美了。齊己對鄭谷的修改非常佩服。后來,鄭谷被齊己拜為“一字之師”。
博士丁的話:
在寫作文時,我們一定要做一個細致、謙虛的人,特別是在用詞方面,要不怕麻煩,反復推敲琢磨,還要不恥下問,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從而用最恰當?shù)脑~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文章才能更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