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蘭
《畫楊桃》一文有三“奇”:
1.質疑奇。在“我”將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后,先是“有幾個同學看見了,卻哈哈大笑起來”。老師問同學們:“畫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幾個同學搶著答道,同時發(fā)出嘻嘻的笑聲?!敝钡阶詈螅蠋熃逃龑W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fā)笑……”這里連續(xù)出現了五個“笑”字,這就是“疑點”。他們?yōu)槭裁匆佣B三地“笑”呢?而最后一個“不要忙著發(fā)笑”則使人茅塞頓開,找到了答案。
2.標點奇。細看課文會發(fā)現:文中有一處用到了“——”,六處用到了“?”,四處用到了“!”,三處用到了“……”?!昂谩?”中的破折號,把幾個同學自以為是、揚揚得意的神態(tài)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六個“?”,則是老師和“有的同學”對“我”畫的楊桃的截然不同的反應。四個“!”,是“有的同學”幼稚可笑的表現。而文中的三個“……”,則形象地刻畫了“有的同學”知道自己的錯誤后表現出的不好意思的神態(tài)。由此可見,文中的標點符號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3.呼應奇。課文開頭爸爸的一句話與課文結尾老師的話是多么相似啊!在這里,文章運用了“呼應”的手法,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強調了課文的中心思想:“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有不同的結論。不要用老眼光來否定別人的新發(fā)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