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美籍華人,祖籍寧波。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為美國新澤西州立魯特格斯大學資深教授, 世界華人攝影學會副會長。李元從事攝影三十多年,出版過多部攝影專集,被譽為“近代八位風光攝影大師”之一。
《李元參影》這個欄目自2007 年開辦以來,受到廣大影友的好評。2008 年,李元將繼續(xù)為大家講述那個光與影的故事,希望影友們讀后有一定的收獲。
我們外出拍攝,熟悉的景色雖然可以讓自己“有備而來”,但對于一個風光攝影愛好者來說,那種沒有意料的發(fā)現(xiàn)總是能給我們一份驚喜。這次在青海,看到那些跟著季節(jié)走的養(yǎng)蜂人,這種感覺又在我的腦海里升起。
在攝影圈里,已經(jīng)形成這樣一個風氣:一旦有誰在某個地方拍到了一張獲大獎的照片,一轉眼這個地方就會被車水馬龍、蜂擁而至的發(fā)燒友拍了個遍。于是有人這樣感嘆!什么地方都被人拍完了。也許該是“封箱告老,金盆洗手”的時候了!
其實,這是對風光攝影一個觀念上的問題。我總覺得,風光攝影的追求絕不僅限于名山大川,或是非要拍攝那種過去沒有人拍過的地方。比風光本身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在畫面中找尋到題材、光線和色彩有機而吸引人的結合。從風景中尋找到能反映攝影者自身情感的一些組合。
我最佩服的攝影理論家約翰薩考斯基曾經(jīng)說:“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無可比擬的藝術家。去認識,預期而且闡述它能為攝影者帶來最好的事物或事件,有賴攝影者敏銳但又隨和的智能”。這句話對我的意義和啟發(fā)有兩點:正因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無可比擬的藝術家”,它所能為我們帶來的,幾乎可以說是無窮盡,而且不是我們所能預期的。把自己局限于既有的思維里,那就未免太辜負了這個大好世界了。但是在這份找尋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我們卻需要有“敏銳但又隨和的智能”。也正因為這份體會,讓我覺得,作為一個風光攝影愛好者,我們有必要成為一個觀察精細反應敏銳的旁觀者,而不一定是剛愎自用的創(chuàng)意者。不論自己既定的思維是多么超凡入勝,隨機應變去找尋最理想的結合,可能會為我們帶來更多難以意想的收獲。
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地域和季節(jié)的變化,使得我們幾乎遇不到完全一樣的風景。養(yǎng)蜂人隨著花開花落而行走四方,攝影愛好者也可以去追尋不一樣的風景。二月里,當元陽的晨霧吸引了成群結對攝影愛好者的時候,油菜花也開始在云南的田野里燦爛登場。它生長在田畦的邊緣,和遠處的梯田相互呼應。的確,在中國這么大的一片土地上,油菜花的拍攝幾乎可以從早春一直拍攝到初秋。隨著不同地域環(huán)境而形成不同的氣氛和點綴。在各種氣候、光線和色彩的結合下為我們帶來了完全不同的感覺和效果。
其實我總覺得,無論什么題材,所謂“牡丹雖好,尚需綠葉扶持”。油菜花雖好,它也只不過是大環(huán)境里的一個點綴。攝影者和游客沒有必要因為某一個美麗的稱號和所謂“油菜花節(jié)”的宣傳,而趨之若鶩地去趕熱鬧。在這種一窩蜂的心態(tài)下,這樣的號召與其說是對某個地方的稱贊,更是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一種破壞。我們需要認識到,美景到處都有,主要還是看自己怎么去發(fā)現(xiàn)它。養(yǎng)蜂的人,跟著花兒走,他們既為自己找到了生存的方式,也為生態(tài)平衡做出了不小的貢獻。